賴氏節孝坊
Author: 賴氏節孝坊 2016-05-09 09:12:27 Views: 728
牌坊就像街頭巷尾的門,人們可以輕易穿過它、瞻仰它,甚至觸摸它。
平易近人的牌坊,不但成為地標建築,也發展成是紀念性建築,牌坊所歌頌時代的人與事,具備研究價值。
牌坊分成入口牌坊、旌表牌坊兩大類。
入口牌坊屬於入口意象,除了街道入口,也常設於官署、寺廟等重要建築前方,入口牌坊除了強調空間入口的界定,高聳的牌樓額匾,也具有美化街道的功能。
旌表牌坊用於表揚優良事蹟,紀念節孝功德事蹟,也期待牌坊發揮教化人心功能。
立旌表牌坊,通常由地方官府推荐,輾轉呈報中央禮部,皇帝賜准後,官方補助銀兩給旌表對象或家人選擇熙來攘往大街入口處立牌坊。
旌表牌坊上刻聖旨碑,表示這是皇帝核准的,不但深具威信,對受表揚者家人、家族而言,是莫高的榮譽。
不過,官方補助有限,不足銀兩須由當事人準備,當事人財力,影響牌坊的規模、外觀與用料精細程度,甚至有當事人因財力不足,無力建坊的案例。
台灣文獻記載最早的牌坊是明鄭時期的節烈坊,入清後數量激增,清廷旌表牌坊有樂善好施坊、急功好義坊、節孝坊、累世同居坊、百歲坊、五世同堂坊、親見七代坊、夫婦同樂登耆壽坊、兄弟同登百歲坊等。
古牌坊有木造與石造,清代牌坊多用石造,所以大都能保存迄今,不過街道入口的牌坊,隨著都市發展、道路拓寬施工,大都拆除或遷建,這也是台灣現存牌坊常在公園現身的原因。
賴氏節孝坊表旌主角賴四娘,生於1806年(清嘉慶11年),卒於1888年(清光緒14年),享年83歲。
賴四娘幼年指腹給竹縣舉人劉獻廷長子劉金錫為妻,14歲丈夫去逝,矢志守寡、守節盡孝。
劉金錫的弟弟舉人劉金壁,感佩賴氏孝節,將長子過繼給賴氏為嗣,延續兄長香火,賴氏撫育猶如親。
地方呈報清廷旌表賴氏節孝,光緒九年(1883年)頒准立坊,賴氏78歲,臺北府知府陳星聚在賴氏節孝坊中柱所題楹聯「十四齡節義守閨門,無慚一家忠義;七八載孝名傳史冊,增色兩代功名」。
「兩代功名」指的是賴氏的公公劉獻廷(1834年,清道光14年)、小叔劉金壁(1839年,清道光19年)先後中舉人,地方敬稱「雙舉人」。
賴氏節孝坊最初立在苗栗市文昌祠右側,1909年(清宣統元年、明治42年)因道路開闢遷往苗栗市天雲廟邊,1979年(民國68年)天雲廟擴建,才遷往貓貍山公園(福星山公園)現址。
1985年8月19日,內政部公告賴氏節孝坊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
賴氏節孝坊列入古蹟前,歷兩度遷移,部份構件遺失或斷裂破損,加上長年風化作用,花板浮雕圖案模糊難辨,地基龜裂,欄杆柱、石獅也受到不同程度破壞。
1992年(民國81年),縣府委託完成進行修護調查研究,奠2000年(民國89年)動工修復,2003年(92年)底完工,斥資438萬餘元,讓苗栗縣唯一牌坊類古蹟重現昔日風貌。
賴氏節孝坊
地址:苗栗縣苗栗市大同里福星山苗栗段767-17地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