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燉倫堂

Author: 草屯燉倫堂 2016-11-28 04:19:40 Views: 718

 

 

草屯燉倫堂位於草屯鎮茄荖里芬草路三三五號,興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二月五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清初草屯地方為平埔族北投社之地,屬舊北投堡。

 

其時,漢人向平埔人耕地,並且興修水利。

 

至乾隆年間,草屯地方已形成洪、李、林、簡四大姓之血緣聚落,燉倫堂即是洪姓移民入墾草屯後所建立的宗祠之一。

 

入墾草屯地方的洪姓先民,主要來自福建漳洲府漳浦縣車田下營,皆出自第十七世洪元璋之長子永謙、五子三派之後裔。

 

其入墾地區,除烏溪南岸外,尚有今屬彰化縣芬園鄉下茄荖及臺中縣霧峰鄉六股、舊社、萬斗六等地。

 

當時洪姓移民草屯的過程乃屬分批進行,其後子孫繁衍,而有興建宗祠之舉。

 

分別為道光十年(1830年)敦樸派下陽明派建於頂茄荖之燉倫堂,道光十年(1830年)和蒼派下建於番仔田之燉成堂,道光廿六年(1846年)志忠派下建於新庄之燉煌堂,大正十三年(1924年)毛蟹派下建於下茄荖之崇星堂。

 

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七月,洪氏祖籍地,因吳、林兩姓族大而逼人,四處剽掠五穀、金銀、牛羊,迫使廿七世的洪秉正,率子宏、圓、悅、得、輕五子與長孫善述等舉家渡臺,成為敦樸派下陽明派的渡臺祖。

 

陽明派後裔抵臺之初,卜居於彰化縣北投堡頂茄荖庄后五張犁份(今加老里舊厝),並鑿馬助圳,引烏溪之水,灌溉頂、下茄荖之田,從事開墾,使洪姓之墾成地盡成水田。

 

並於道光十年(1830年),創建敦樸派下第六、七房宗祠燉倫堂於頂茄荖。

 

宗祠建成後並無重修記錄,雖因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大水沖倒前殿,曾重修,及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春,因屋宇損壞而修建,但仍保持原貌。

 

在草屯洪姓所建立的四座祠堂中,因燉倫堂無大事重修之紀錄,故仍然維持早期建築的古樸風貌。

 

草屯燉倫堂坐東朝西,為一座兩進式小型祠廟建築,面寬12.6公尺進深24.4公尺,佔地307.43平方公尺。

 

前殿採凹式平面,不另設檐柱,並將前點金柱作為門柱使用,凝聚出緊湊的前置空間。

 

前殿經兩側兩開間的廂廊與正殿連接,正殿採敞廳式手法處理。

 

前殿與正殿面為單檐燕尾脊板瓦屋面,屋脊較一般廟宇平直,僅在翼角略為揚起,歸帶與正脊相接處略向內收,在視覺上有緊箍效果。

 

草屯燉倫堂
地址:南投縣草屯鎮茄荖里13鄰芬草路3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