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寺

Author: 法華寺 2016-05-16 11:52:07 Views: 693

 

 

創建於1664年(明永曆十八年),位於臺南市區東南的法華寺,屬於佛教的曹洞宗,與開元寺並稱為臺南兩大古剎。

 

 

 

法華寺原是明鄭遺老李茂春的故居,舊名「夢蝶處」,由於「竹籬茅書,若在世外,閒花野草,時供枕席」,所以又稱「夢蝶園」。

 

 

李茂春,字正青,福建龍溪人,是明代隆武二年的舉人,也是鄭經的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好友。

 

明永曆十八年(西元1664年),追隨明鄭軍隊及宗室由廈門來到臺灣,寓居於夢蝶園,終日誦經養性,生活灑脫飄逸。

 

李茂春去世以後,茅舍被憎人們改為陶瓦,規模略加擴大,更名「準提庵」。

 

第一任臺灣知府蔣毓英於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到任時,又改為佛寺,供奉釋迦牟尼佛。

 

康熙四十七年(西元1708年),鳳山知縣宋永清鑑於火神崇祀的重要,在重修時,便把前殿改為火神廟,中殿供奉大土,後院另設禪房,並將佛寺取名為法華寺。

 

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法華寺已成為都城的名勝,臺灣知府蔣允熹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惰養性,特別加建圍牆。

 

翌年,又在寺前挖了一座可以供端午節競渡的大池塘,命名為「南湖」,因為形狀像半目,所以也叫「半月池」,池的南邊還建了一幢榭臺叫「半月樓」。

 

池的外圍,構築學書講堂,成為後世弟子誦習詩書的場所。

 

可惜,這樣壯大的盛景和規模,在人為環境不斷的變化中,都已消聲匿跡,不建蹤影。

 

尤其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前夕,台灣遭受盟機轟炸,法華寺的大雄寶殿、南極殿、天王殿等都被炸毀,只有乾隆五十七年(西元1792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所建,後代績修的關帝廳、大正7年(1918年)所建的功德堂、大正十五年(1926年)所建的納骨塔、及聚賢堂前叫橋亭和庭院等尚稱完好。

 

今建築多屬二戰後新建,惟功德堂屬舊建物。

 

閩式平房,四合院,三進,磚牆石RC結構。

 

左右兩殿前有歇山山門,內分兩進。

 

左面殿祀文武聖帝,後殿奉福德正神;石前殿供奉火德星君:後進為聚賢堂,主祀夢蝶園主人李茂春神位。

 

堂前院落設放生池一口,池上架木質橋亭一座稱為延壽橋,橋板全用花崗石鋪築,古意盎然.此外,法華寺石側納骨塔前的圍牆上,還保存著不少石刻碑記,如:陳永華的「夢蝶園記」碑,堪稱重要文物,值得參考。

 

天王殿門神→是彩繪名師潘麗水的作品,神韻生動,眼神靈活,鬚髮飄逸 。

 

四大天王神像→位於天王殿內,各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其造型高大威赫,手中持劍鋒利、托琵琶調音、掌傘遮雨、拘蛟滑順,寓意「風調雨順」的民俗旨趣,其腳下踩著分別代表著「酒、色、財、氣」四個惡鬼。

 

八字牆→壁堵的墨色壁畫的「莊周夢蝶」、「達摩九年面壁」等作品也是出自潘麗水之手。

 

聚賢堂前的橋亭→古意盎然,具有傳統建築的美感,這裡也是昔日南社成員觴詠之地。

 

石碑→園內留有不少石碑,如「夢蝶園記」碑、「閒散石虎」碑等。

 

 

法華寺
電話:886-6-2213597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法華街1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