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其楣 〈30年後的戲劇〉
Author: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016-10-30 09:41:36 Views: 581
"汪其楣
〈30年後的戲劇〉
文藝復興竟使劇場從簡趨繁,後來西方又學會了極簡。東方的寫意讓娛樂昇華,戲曲的流行,讓詩人、歌舞演員、和衝州撞府的劇班,承載著聲韻和意境的美感。然而以歌舞敷演故事的東西傳統,一直興旺至今,雖然作的人為了取悅看的人,和取悅自己,也一直努力顛覆啊,打破經典和成規。
各種戲曲都追求青春永駐,尤其以京劇、歌仔戲變化最為多端,創造力、生命力最旺。殊不知舊就是新,新就是舊。原以為永不改變的崑曲、梨園戲也在變,「朝創新夕死可矣」地參加變裝秀。
近世的人們享受過度,工作也過度,於是,不需素養,不必講究,馬上能輕鬆享有的娛樂最受歡迎。譬如其實滿好聽滿好看的musical ; 台灣也有。30年後,台灣歌舞劇大盛,一支從歌仔戲滋長出來,另一支從西方歌舞劇橫渡而生,到時候,現在二十幾、三十幾歲投入演出、製作的年輕歌手、演員、編劇、導演、作曲家、評論家正成熟,這幫人一定還在各領風騷。
有些二十一世紀的人,對二十世紀只想脫掉、忘掉。對於上個世紀在承襲上上個世紀的成就,複製各劇種、藝類,簡直是嗤之以鼻。不但繼續反抗,也繼續改造、重組藝術類別。不同藝術專長的人才在一起創作,出於內在的重大需求,亦為外在操作的商業包裝。但「實驗」早已過去,這不也是上個世紀的流行。
30年後,「跨界」應該是及早養成的一種專業。成本提高,「跨國」演出成為商業回收的必然。作品的視覺景觀加多,語言減少,音樂、科技、特效也加多。舞台大道具的材質應更輕,裝台架燈的技法應更容易。電腦燈比現在的更聰明,可以學習人工的藝術品質和人眼的呼吸美感。劇場的發展更宏大,終於有人知道如何投資劇場、如何聚集人潮,如何附創商機。
而劇場外的表演者,努力往有人潮的地方去,為自己站台,為自己經營表演和生計。早晨公園劇場充滿了朝氣和感性,午餐便當秀、下午茶餐廳秀,充滿知性的熱情;深夜的探索,前衛而且酷酷酷斃了。是的,反潮流的潮流永遠存在,年輕人的抗議與自我完成,每一代發生如儀。成年人害怕,繼續討好年輕人,也繼續不了解。
學校、社區、大百貨公司都設立劇場、提供讓孩子們「前衛」的地方。抱歉,那不過是「後衛」罷了。孩子們不會不使用這些標榜前衛劇場的設施,劇烈地做出讓你們看得一頭霧水,或是單調得撐不開眼皮的戲。然而,說不定又四處占據騎樓和橋樑,裝置工地和農地,打通廁所和派出所,甚至解放各類交通工具,搞捷運、搞高鐵、搞巴士、搞飛機,總之,另類劇場又一一炸出來,發洩青少年不苟同成人,不滿意專家,不甩大師小師,那自覺深受壓抑的叛逆意態。
另方面,博物館、圖書館、文學館,豐富的典藏和博學的專才館員,成為戲劇化、立體化展示演繹的推手。不同於虛構的故事,所滿足的想像,所依託的諷諭。人類親身經歷的過往步履,一樣受到關注,一樣成為渴求。已有些著名的觀光勝地,或蜚聲國際的圖書館,正著手將史地誌戲劇化,並將文資影片與現場表演結合。30年後平面資料將翻身,從冷媒體躍到熱媒體,科技的幫助可以在藝術上精益求精,關鍵即是現場聲光影像加上演員血肉之軀的表演。
歷史名家、英雄達人、逸聞傳說、史地美景和美女俊男、戰爭和政治對立中的受難者,都可先以多媒體聲光影像的技術,預製成一套細節講究的背景影片,在館內劇場播放之時,活生生的演員遊走其間扮演歷史上的角色,在立體影像中演出「他的故事」,觀眾也共同參與這部「我們的故事」。
節錄自〈30年後的戲劇〉,《30年後的世界》,九歌出版社,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