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亭仔腳(石拱圈)
Author: 旗山亭仔腳(石拱圈) 2016-05-07 11:34:11 Views: 1737
明治36年(1903)4月,蕃薯?廳廳長石橋亨(任期:1901/11~1909/10)開始推行市街改正,並明確規劃東西向、南北向街道各五條,同時以「台灣家屋建築規則」及其相關規定,要求地方民眾遵從。
亭仔腳就是伴隨著市街改正而普遍成為街屋附屬公共空間的建築形式。
不僅如此,石橋亨就地取材,以鼓山的砂岩為材料,建造了一座狀似拱門的走廊,為往後石拱圈亭仔腳奠下基礎。
旗山市街第一條大規模石拱圈亭仔腳街道始建於明治43年(1910),隔年完工。
這條新式街道可能是今日的平和街,或介於平和街、華中街之間的中山路一帶,因為這個區域是日治初期旗山本街的政治核心,也是日本移民的集中區,這些因素有利於官方主導新式街道的規劃與落實,以為示範。
明治44年(1911)前後,旗山火車站站前新街區重劃完成,今日復新街和中山路南端的街屋和石拱圈亭仔腳建築,隨著火車站營運所帶來的商機,商店、旅館等相繼興建,於1920年代達到高峰,並且其建築形式幾乎完全仿效新式街道的作法,使石拱圈亭仔腳成為日治時期旗山市街最為獨具的建築特色。
旗山亭仔腳(石拱圈)
地址:復新街21、23、25、27、29、26、28、30、32號、中山路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