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火車站

Author: 新竹火車站 2016-03-26 05:23:28 Views: 578

 

 

基隆新竹間的鐵路,在1887(光緒13)年臺灣巡撫劉銘傳實施新政時即開始鋪設,1893(光緒19)年11月基隆至新竹全段通車,總長106.7公里,臺北新竹間則有78.1公里。

 

之後,繼任巡撫的邵友濂,採取緊縮政策,以籌款困難、工程艱鉅為由,奏請停止繼續興建,使劉銘傳的縱貫鐵路計畫中斷。

 

 

1895(光緒21)年臺灣割讓日本,同年5月29日日軍自澳底登陸,隨即進行軍事行動,6月22日由東門城樓進入新竹城。

 

在這段期間,日軍往南挺進時,陸續搶修因戰事而受損、停頓的鐵路系統,以供軍事運輸之用。

 

臺北新竹間的鐵路,也在7月2日恢復運轉。

 

日治初期之臺灣總督府,認為清光緒年間所築造的基隆新竹間鐵路的工程品質有問題,所以計畫進行該路段的改良工程,更計畫往南陸續興建。

 

總督府根據劉銘傳時期的計畫路線進行調查,結果因為新竹香山間的工程艱鉅,困難重重,不久即被擱置。

 

1898(明治31)年總督府為求全盤開發臺灣,以吸引日本官商資本進入,除基隆新竹段的整建工程外,再度計畫並籌款興建新竹至打狗(高雄)的縱貫鐵路工程,次年(1899)更成立「臨時臺灣鐵道鋪設部」,陸續整建並往南新建縱貫鐵路。

 

1901(明治34)年完成臺北經艋舺、樹林、鶯歌到桃園的新線,取代由大稻埕過淡水河,經龜崙嶺到桃園的舊線。

 

1902(明治35)年新竹中港段完成,次年5月25日中港苗栗段完工。

 

再採南北兩端同時施工的方式進行,經過十年建設,在1908(明治41)年4月20日,基隆到打狗全線通車,堪稱是臺灣近代交通史上一項劃時代的工程。

 

初建的新竹火車站(1893),設於枕頭山下(今東大路憲兵隊一帶),當時稱「新竹票房」,為土埆造建築。

 

臺灣割日後(1895,明治28),經日本軍方搶通,臺北新竹段在同年7月2日恢復運轉,但僅作為軍事運輸之用。

 

之後,該車站遭抗日軍焚毀,1896(明治29)年7月5日方恢復客貨運輸,但也另建新車站於今新竹火車站站址,日治時期稱「新竹驛」,新建的站房建坪僅44坪。

 

今日新竹火車站建築本體,包括以鐘塔為主的候車大廳及連接售票大廳之側體,完成於1913(大正2)年3月31日,屬加強磚造建築,由日人松?崎萬長設計建造,總工程費22,500元。

 

1928(昭和3)年3月25日右側增建事務室(即辦公室),但1945(昭和20)年5月15日遭盟軍轟炸,事務室部份毀損,1947(民國36)年經臺灣省政府撥款整修,1948(民國38)年初整建完成,包括右側延伸之辦公室、會議室,也增建左側列車車班站房等空間。

 

1966(民國55)年因應本線、支線(內灣線,1951年9月通車)激增的貨運量與繁忙的調車業務,更配合臺灣肥料公司新竹廠擴建後之運輸需要,擴建貨運站,即今最右側之行李房。

 

1969(民國58)年6月完成啟用,客貨業務正式分開。

 

新竹火車站,屬後期文藝復興建築,兼有巴洛克風格與德式歌德風,是縱貫鐵路上長老級火車站,長久以來一直是新竹市地標,深具歷史與藝術價值,1998(民國87)年6月23日經臺灣省政府核定為省定古蹟。

 

新竹火車站
地址:新竹市榮光里6鄰中華路2段4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