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拉斯工作室

Author: 拉夫拉斯工作室 2016-12-04 06:31:35 Views: 572

 

 

片名:石頭砌的房子

製作團隊
製作人:邱琼如
導演:拉夫拉斯.馬帝靈
攝影剪輯:高凌皓 . 董宜佳
執行製作:梁明輝
陪伴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

主旨:
「2010年的某日,我在烈日當下帶領著工班進行timur部落(地磨兒)Pakedjavai(巴格達外)頭目家屋的修建,工人熟練地操作吊車,快速精準地將剛來買回來沉重又巨大的進口木頭,安放在家的橫樑位置。施工中,一位部落女性vuvu的熱心地前來幫忙,工班們因為擔心vuvu受傷而予以阻止,沒想到老人家率性地回我們:「以前部落有房屋修建大家都要出來幫忙...」」
人們往往在滿足了現實的物質文明慾望後,才會不經意的思索過去祖先們曾走過的路跡。「分享」是排灣族固有的傳統優美文化,其分享文化包含了分享食物、教養兒童、分享情緒及分享勞務。而換工就是早期排灣族最好的生活寫照,這種具有情感聯繫的分工互助模式,一方面可以凝聚部落產業體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進一步發展部落內部的公共事務與運作。
本紀錄片以排灣族傳統住屋建築為背景,說明由於生活型態的演變,建築技術改進,產生的建築材料取得的限制,機具取代人工,以及金錢取代勞力的現象,種種導致人跟人之間的接觸變少,情感聯繫逐漸淡薄;藉以呈現傳統換工組織因利用方式的改變而日趨沒落,及傳統文化式微的現象。

一、 背景說明
自古以來排灣族社會一直存在著階級制度的文化,部落以頭目為中心,由部落頭目帶領族人完成部族所有事務。有「團體」的概念,舉凡大小事皆以團體為單位,共同進行家或族或部落的一切事物。這種模式以漢人的說法叫做「換工」,排灣話就叫「makaljuelji瑪嘎溜ㄜ溜」,意為幫忙。換工並無固定之對象或團體,遇到開墾、整地、收穫時,可以輪流工作或請幫手工作,工作沒有酬勞而是酬以酒飯的方式得到所需的勞力,所請之人不限於親屬。
排灣族傳統住屋以石板為主要建材,由於住屋的修建或修繕需要大量人力,於是在部落形成大家互相幫忙的方式,由各家出人力,無論是壯丁或婦女皆可。待完成任務後,下次換別家需要修繕住屋時,各家依循此模式,以達互助合作。
現代文明產品進入部落後,雖然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卻同時讓傳統的人際互動產生不同的變化。例如:原來的換工是人與人之間情感聯繫極為重要的一種方式,然而現代機具取代人工,設計圖替代口述傳承,使得原來的換工方式已不再需要,人跟人之間的接觸變少,情感隨之變淡。
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Pakedjavai頭目家傳統石板屋已屆百年歷史,屋內、屋外古老的石板、雕刻、樑棟、陶壺、陶甕等等文物,承載著族人代代相傳的記憶,係族人永遠的精神指標。在歷經百年歲月摧殘、無數次天災襲擊,傳統石板屋逐漸毀損,2011年工匠師拉夫拉斯。馬帝靈帶領工作團隊,有效地完成石板屋修建工程。在重機具操作下,拉夫拉斯。馬帝靈驚覺那原本屬於部落人最基本情感交流的換工模式,竟在社會演變下不知覺地消逝,因為文明進入部落後,反而使得維繫傳統變得困難,文化甚至日益流失。
而這樣的文化流失,對拉夫拉斯。馬帝靈而言是萬般的無奈與困惑,為了生計他必須選擇快速且正確的完成施工,但心底有個聲音又不斷對他說著從前的美好;面對現實與傳統之間的拉扯,拉夫拉斯。馬帝靈是如何面對與詮釋?藉由拉夫拉斯。馬帝靈的經驗,本紀錄片將從他的觀點說明疑惑與困難,及如何從中取的平衡。

 

 

 

 

拉夫拉斯工作室
地址:高雄市桃源區高中村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