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紀念碑,客棧,甕牆,戲院_320P.mov

Author: mdbsart 2016-04-14 16:37:00 Views: 716

 

 

北港彌陀寺、顏思齊紀念碑、蔡復興客棧、甕牆、振興戲院
 北港在明末清初時,是台灣西部通大陸各港埠的重要港口。俗諺「一府二笨」指台灣最早發達的地方,一是台灣府(今台南市),二即笨港。由於歷史悠久,北港鎮區寺廟林立,尤以北港朝天宮媽祖廟為最。此外,彌陀寺興建於嘉慶八年(1803),是清代笨港地區唯一的佛教寺廟,奉祀佛界「阿彌陀佛」。清同治五年增建養濟院以幫助無依疾困他鄉人士。地方人士敬佩之餘,將彌陀寺稱為「小西天」。寺內目前尚保存有清同治五年「小西天」匾額及養濟院石碑。每年農曆四月八日過爐,更是香客們必定參與的盛事。
在北港的地標性建築,除了北港朝天宮之外,另一項就是鎮內的中心圓環,在圓環中央立了一個寫著「顏思齊先生開拓台灣登陸紀念碑」的紀念石碑,成為明朝顏思齊率部屬,從笨港登陸開拓墾荒的見證。
早期許多貿易都在笨港進行,而供應遠道而來進行販售生意者膳宿的旅店舊稱「販仔間」,在北港朝天宮週邊曾有許多的販仔間設立。「復興客棧」即是目前全台僅存的最古老旅社,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早期由蔡不然創立時,店名叫「蔡復興」,客棧當時叫「販仔間」,意思是提供給「販仔」(即行商客旅的生意人),落腳休息的處所。早期香客必須寫信預訂房間,客棧亦代為準備牲禮、金香燭等,並代為預約鼓吹陣,讓香客方便迎接神明至朝天宮。平時顧客以生意人為主,但農曆一至三月的進香旺季,曾有一天容納二百多位香客的紀錄。
甕牆原是大商行「謙源號」宅第的圍牆,八十八年嘉義地震甕牆嚴重毀損,經地方人士奔走搶修,隔年完成整建,成為北港鎮古蹟景點之一。此古老圍牆在北港鎮中和里共和街與安和街交界處,是走訪北港不能錯過的傳統之美,也是拍攝台灣傳統文化的熱門景點之一。
興建於民國四十三年,北港鎮廟前中山路上熱鬧滿座的「振興戲院」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當年繁華一時的電影院,因為是民眾主要娛樂之一,每到放映時間戲院外小吃攤販林立,院內高朋滿座,風光一時。後來因家庭電視逐漸普及,電影院不復當年盛況,振興戲院於民國五十九年結束營業。後由地方商家與文史工作者重新整修,保留戲院挑高的原有空間,半間為百和美餅舖店面,另外半間與二樓設立振興戲院藝文館,提供遊客旅遊資訊、展覽與保存戲院播放器材,此播放電影器材在台灣除了振興戲院難出其二。一樓擺放保存完整的電影播放機,讓人充滿對當年電影的懷想。二樓的放映室蒼白帶著歷史痕跡的牆面,見到一個個方塊的放影孔,上頭微微帶鐵鏽正是見證歷史滄桑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