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義學

Author: 大觀義學 2016-08-07 15:08:03 Views: 797

 

 

清朝嘉、道光年間,漳州人和泉州人因為土地、水權等問題,經常發生集體械鬥。

 

 

 

林本源家族到了林維讓、林維源兄弟主持家計時,為了促進漳、泉和諧,將妹妹嫁給泉州舉人莊正並和當地紳民何正榮、廖五福等捐出土地,於同治2年(1863)成立「大觀學社」,由莊正主持。

 

 

同治十二年(1873),再集貲築屋二進,兩旁設學舍十餘間,前後預留空地,供日後擴充之用,正名「大觀義學」,集兩族人教之,課以詩文並供應食宿所需。

 

 

林維讓、林維源與莊正合辦「大觀書社」,附設於義學,集合漳、泉雅士,每月聚會,品評詩文,一切費用亦概由林家支應。

 

至於取名「大觀」的原因,根據碑記所言,是:「義學之前,大屯、觀音山對峙焉,故名大觀。

 

」當時北臺灣地區,漳州人居住在大屯山地帶,泉州人居住在觀音山地帶,「大觀」有「漳泉一家」的寓義。

 

從此以後,兩族人士往來無猜,子弟如沐春風,薰陶振作,砥礪德業。

 

林家不惜重金,陸續禮聘碩彥擔任教席,最負盛名者如謝穎蘇、呂世宜。

 

謝穎蘇,漳州詔安人,三十歲後易名琯樵,號北溪漁隱,嬾雲山人,著有《雪溪詩鈔》、《談畫偶錄》等,詩書畫俱精通,道光、咸豐年間福建詔安畫派,步入輝煌時期,謝穎蘇與沈瑤池、吳天章、許釣龍並稱「詔安花鳥四大家」;日本學者尾崎古村《清朝時代之台灣》,把謝氏之畫列為台灣歷史文化的一大瑰寶;而詔安人嘗謂:「能學得其畫,未必能學得其字;能學得其字,未必能學得其詩。

 

」 呂世宜,泉州同安之金門西村人,號西村,又號一瓢道人、不翁等,著有《愛吾廬文集》、《愛吾廬筆記》,工篆隸,尤擅八分書,曾北遊京師,清文宗見其文墨而佳之,聲譽噪一時,林家花園的楹聯楣額多出其手。

 

大觀義學的創置,對移風易俗有很大的頁獻,道光年間板橋地區尚無科舉人才,光緒年間則有:貢生二人,生員十九人;就整個臺北盆地而言,僅次於艋舺,而超過大稻程與大龍峒,文教活動的鼎盛可以想見。

 

學者於此多所推崇,如《漳州人過臺灣》一書,即指出:「同治十二年,板橋建大觀義學,板橋歷史進入新里程碑,從此,原來充滿武鬥的移墾社會,進入文質文治社會,當地也因此文風丕然興起,從此中原的傳統文化精萃經由此教學機構散播開來。

 

」職是,板橋成為臺灣北部的文教中心,影響深遠。

 

大觀義學
地址:新北市 板橋區(板橋市)黃石里西門街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