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草砲臺(鎮海城)
Author: 四草砲臺(鎮海城) 2016-02-04 17:21:42 Views: 558
臺灣府城西側,安平大港外海,原有沙洲一線,南北環連洪抱,形成臺江內海。
中央有缺口一道,俗稱「安平口」,將沙洲分成南、北汕。
南汕以舊稱「一鯤身」的安平為起點,向南延伸,高低起伏,像一個挨著一個的魚身,串聯成七個鯤身嶼;北汕以「四草」為首,向北伸展到海翁線。
南、北汕西瀕大海、東護臺江,是府城出入的門戶,也是臺灣海防的要衝。
清道光3年(西元1823年),臺江淤塞,安平與府城接壤,形成了「四草」與「鯤身」南北兩個鹹水湖。
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清英鴉片戰爭發生,臺灣道姚瑩為了防止英軍窺伺臺灣,在四草湖北岸建造四草?臺,與南岸二鯤身的五座?臺互為犄角,形成拱衛臺灣府城及據守安平大港的重要防禦設施。
當時的規模是:建有總長三十丈的?墩十座,墩外挖濠溝,寬一丈二尺、深一丈、長四十丈;濛溝內釘有防止敵人涉水的竹籤二萬枝;濠溝外另備釘桶八百筒,釘板八百塊,鐵蒺黎兩萬枚。
?城上所安的?位,有一千五百斤?二位、一千斤?三位、八百斤?二位。
整個?臺由守軍八十九名,鄉勇兩百人鎮守,由於地理形勢險要,建築固若金湯,因此人們都稱它為「鎮海城」。
清道光以後,到清光緒20年 (西元1894年 )甲午戰爭的45年間,四草湖不僅具有險要的軍事地位,同時也是洋船停泊的重要通商口。
乙未割臺之後,日人貿易形態改變,洋行生意一落千丈,加上安平大港淤塞,四草地區逐漸失去了它早年的天險地位與商業價值。
不僅「四草湖」成為歷史名詞,連四草?臺他失去了拱衛府城的軍事功能,而成為永久的歷吏見證。
今天的四草?臺,由於地形變異、事過境遷,與國校為鄰,僅留下一道長118.6公尺,寬約1.62公尺,厚1.25公尺的牆垣,供人憑弔。
牆垣一側是黑白相間的卵石堆壘,另一側則是以井然有序的花崗石條丁順砌成;牆垣上開有圓形的磚砌牆洞十三個,牆洞間、牆頂上,古榕盤錯,根莖交集,盎然古意,刻劃著時間的痕跡,也道盡了歷代捍衛臺江的血淚和心酸。
四草砲臺(鎮海城)
地址:臺南市 安南區顯草街1段38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