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汕尾儀典之旅~鹿耳門封印、圓壇大典.wmv

Author: youngstut 2016-01-21 14:14:35 Views: 522

 

 

台南安南區北汕尾媽祖宮鹿耳門天后宮,於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清晨,按照古制禮儀,進行封印、圓壇祭典儀式,過程簡單不失莊嚴。獻舞表演全由藝姿舞蹈擔任表演,祭祀禮樂全由顯宮國小國樂團擔任,禮生、哨角、儀衛由鹿耳門天后宮新廟會文化義工隊擔任。

西元一六六一年四月三十日,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四百餘戰艦抵達台灣鹿耳門外沙線,因水淺船隻無法行駛,鄭氏乃設香案焚香祝禱祈求媽祖助漲潮水;果然水升丈餘,於是揮軍登陸鹿耳門南岸北汕尾嶼,進而趕走荷蘭人,收復台灣,因而改寫了台灣的歷史,鹿耳門遂成為偉大的古蹟。

  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於明永曆十五年 (西元一六六一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後首建,由於歷史悠久,媽祖威靈顯赫,常年有大批男女信徒從全國各地前來進香膜拜。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鹿耳門天后宮,原由鄭成功建在登陸地即北汕尾嶼,當時稱作"媽祖宮",奉祀天上聖母;清康熙五十八年由百官捐俸擴建為"天后宮",咸豐五年,台灣總鎮府邵連科與曾元福各官暨三郊公局等商賈捐資重興,同治十年,曾文溪改道,天后宮遭沖毀,「開基媽祖」神像暫祀民家,民國三十六年再重建,民國六十六年復重建,目前尚未完成。

  鹿耳門天后宮供奉的鄭成功隨艦媽祖,係大陸稀產寶貴之"宣芝木材"雕刻而成,其手法出自名家,亦是台灣此種千年材質獨一無二的媽祖神像。鹿耳門天后宮除媽祖神威顯赫外,另陳列有市政府疏浚鹿耳門溪時於古廟址出土的古天后宮"重興天后宮碑記"、"新建鹿耳門公館碑記",以及其它古器物,實質反映了台灣古代工商業發展情形和大陸間血濃於水的關係,同時亦說明了鹿耳門天后宮這座古廟當年不但是信仰所繫,也是海上交通及工商發展上佔有之重要地位,而在歷史上留下其長遠的影響。

  鹿耳門天后宮,宮殿巍峨雄壯,正門俯視鹿耳門港口,南對安平古堡與四草砲台,東望萬頃台灣最大鹽場 (台南科技工業區建地) 西臨台灣海峽,沿海有青翠茂密的防風林,迤前為聞名的鹿耳門古港道;今鹿耳古港道遍植蚵架,竹筏橫臥,偶爾帆影兩三點綴溪面,朝暉夕陰,令人有發思古之幽情。

  鹿耳門天后宮於民國七十三年舉辦台灣首次之"甲子年護國祈安羅天大醮",歷時四十九天,由當時台南市長蘇南成擔任總主會,一時中外嘉賓雲集,典禮莊嚴盛大,在數萬信徒、龐大藝陣,遵循古禮之下,自鹿耳門古天后宮遺址沿鹿耳門溪,護送「媽祖船」進入台灣海峽,尋覓當年延平郡王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南岸北汕尾島的路線,以緬懷鄭王復台之豐功偉績。

鹿耳門天后宮天上聖母鹿耳門媽─民間通稱〔開基媽〕:

  鹿耳門媽乃大陸稀產〝萱芝〞(紫檀)所雕塑,材質堅韌,色澤明亮,隱含清香,永不腐蝕。金尊坐像高一尺三寸,九龍身,八獅座椅,內枝外葉,古色莊嚴,兩耳裝置活榫,可輕輕搖動,梳天妃髮髻。法相莊嚴,樸素嫻靜,慈顏和藹,望而生敬,紋飾明朗刀法健勁,顯係名家傑作。依考證,鹿耳門媽祖雕刻形制,可由明代后妃「等肩冠」、貌翅(鏤雕,可移動、拆裝)、「雲肩」、「刻金線龍袍」、「右衽」、明式龍頭寶座、朱砂入漆、持如意坐姿、菩薩法相、天妃法髻....等證實鹿耳門媽祖為明式官方形制,材質為黑檀木,龍袍上龍目以綠寶石鑲箝,乃國之瑰寶;舊時有專屬之寶龕,印證於鄭王座駕拜棚,以供奉座艦媽祖。「鹿耳門媽」金尊材質千年以上,雕刻手法已有八百餘年歷史,堪稱稀世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