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Pingtung to Taitung,Taiwan(Part-1) 從屏東到台東(一)

Author: poman 2016-10-04 01:23:31 Views: 605

 

 

我們從高雄市出發,再由屏東縣轉台東縣大武鄉→太麻里鄉→到卑南鄉的知本,車程約4個多小時。本影片由屏東縣到台東縣。
熱帶季風氣候的屏東,全境皆在北回歸線以南,年平均氣溫約為二四點五度,夏季長達九個月,素有「熱帶之都」稱呼。屏東的夏天雖然特別長,但並不意味著高溫酷熱,憑著台灣海峽、巴士海峽與太平洋的圍繞,加上海洋性熱帶季風不停地吹拂,調節了令人灸悶的熱氣,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反較台灣其它地區低。
大武山山脈與中央山脈的屏障,阻隔了冷冽的東北季風,加上緯度偏低,日照充足,使得屏東的冬天並不明顯,除了幾天寒流來襲的日子外,南國溫煦的陽光仍然提供這塊土地一個如沐春陽的冬天。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才攝氏十九點五度,恆春地區更高達攝氏二○點五度,比起台北的攝氏十五點三度,台中的攝氏十五點八度,真是溫暖多了。日照充足,夏季綿長,造就了屏東地區一年三穫(兩季稻米、一季雜糧)的農業收成,也讓這塊肥沃的土地成為水果的王國。蓮霧脆甜可口、椰子消暑解渴、芒果風味獨特、香蕉細緻香甜、鳳梨色味俱豐...一年四季皆有應景的水果,提供消費者多樣的選擇。
恆春半島因緊臨巴士海峽,更是台灣受颱風吹襲頻率最高的地區。落山風是恆春半島上一種獨特的天氣現象,嚴格來說,它是東北季風的一種變化。每年九月以後,東北季風增強,本區屬於丘陵台地區,山勢不高,東北季風由東岸順山勢爬升,至山頂後直貫而下,形成強勁的落山風,威力之大,猶如颱風,直到冬至後,風勢漸緩,翌年四月後才告平息。而車城海口沙漠與恆春風吹沙,正是落山風所造成的奇特自然景觀。
台灣第二大平原─屏東平原,係由高屏溪、荖濃溪、隘寮溪、東港溪、林邊溪等網狀河流沖積而成,北起里港、高樹,南至佳冬、枋寮,面積約一一六○平方公里,區內溪流縱橫,水源充沛,農漁業發達,是屏東縣的菁華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均生活在此。平原區以東,山勢陡峭,屬大武山山脈及中央山脈南段,為全縣屏障,枋寮以南,地形上是屬於中央山脈向南延伸的地區,為海拔六百公尺以下的低山、丘陵或台地,恆春半島以魚叉式的地形伸入海中,劃開台灣海峽、巴士海峽與太平洋,半島西部尚有零星丘陵分割而成的沿海平原,為本區人口的集散地。
綿長曲折的海岸線也是屏東縣自然景觀的一大特色,北從高屏溪口起,繞過恆春半島至牡丹鄉觀音鼻,形狀略成魚勾狀,全長一四○餘公里,不僅觀光資源豐富,同時也是台灣海防要樞。楓港溪口是本縣海岸景觀的分界點,以北是平直的沖積沙岸,以南則是珊瑚礁地形,經過海水的長期侵蝕,把海岸線點綴得蜿蜒曲折,多采多姿。
歷史沿革:屏東是個富裕的魚米之鄉,民風純樸、物產豐富,只是許多人卻不知它的由來。說起屏東,以前是原住民平埔西拉雅族居住的地方,當時取原住民的發音叫阿猴或阿猴社,後來才定名屏東。
在明朝鄭成功治理台灣期間,阿猴社一帶是屬於萬年縣管轄,後來又改為隸屬萬年州,當時鄭成功曾派兵開墾到瑯嶠(今恆春)一帶,並將這些區域分為八個平地社和三地社,這些區域包括了今日的里港、屏東市、萬丹、新園、林邊、乃至車城、恆春一帶,都在今日屏東縣內。一直到清康熙年間才將阿猴城改為隸屬於鳳山縣管轄,清同治年間,因為牡丹社事件,日本派兵侵犯台灣,清政府才重視台灣的海防事務,派沈葆楨到瑯嶠設海防,隔年在台灣最南端設立恆春縣,將率芒溪(今春日)以南規劃恆春縣,這個時期等於將屏東分割成二部分,率芒溪以北屬於鳳山縣,以南屬於恆春縣。日本領有台灣以後,改隸屬台南縣,本縣則分別屬於鳳山和恆春兩支廳,光緒二十二年改為鳳山縣,光緒二十四年又歸屬台南縣,並在今本縣境內設阿猴、潮州庄、東港、恆春等四個辦務署,光緒二十七年,改為阿猴及恆春兩廳,宣統元年合併為阿猴廳,到這時期本縣才算復合完整,民國九年,改隸屬高雄州,而再本縣境內設屏東、潮州、東港、恆春四郡,民國二十二年除了四郡以外,將屏東街改為屏東市,光復後,屏東市升為縣轄市,一直到民國三十九年,因為實施地方自治,而改為屏東縣。目前,屏東縣計有一個縣轄市、三個鎮,及二十九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