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6《經典.TV》【茶域經緯】台灣茶葉地圖 台茶的歷史回眸與傳承
Author: TzuchiDaAi 2016-09-16 14:43:41 Views: 588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沿著北二高南下,從台北往桃園方向移動,如果我們是在六十年前來到這裡,眼前看到的將不會是私營大型遊樂園、新竹科學園區,也不會是超過五座以上的高爾夫球場或醫院,而是一大片油綠青翠的茶園。
右轉駛進新竹關西交流道,進入昔日台灣北部最重要的產業聚落關西鎮。以日治時期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紅色TR磚鋪成的茶廠:「台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的百年歷史,恰可為這段北茶興衰,下一個小小的註腳。
梳著油亮整齊的頭髮,英、日語流利的第三代傳人羅慶士,指著一張泛黃的手繪古地圖告訴我,當時的茶葉在復興鄉的角板山下集中,順著大漢溪(時稱大嵙崁溪)坐小船順流來到大稻埕,在洋行茶館整型烘焙進行最後的精製手續之後,從淡水出口到廈門等地。
茶廠內部設置的「台紅茶業文化館」裡一幀幀泛黃的老照片,無聲訴說著過去那個紅茶風光的年代,當時的卡車車隊一車車地裝放著運往世界各地的紅茶茶箱。說台茶行銷世界並非海口誇飾,文物館中保留了當時出口至世界各國共八十五個港口名稱的茶箱刷板,即是一個確鑿的證明。仔細檢視角落一個古舊茶箱上的英文字母,一九三七年台灣的紅茶,確曾飄香在八千八百多公里外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
關西當時共有三十多家茶廠,全都產製紅茶,也幾乎都以海外為主要市場。過去台灣茶業貿易多由洋行商社壟斷,日治時期名為「台灣紅茶株式會社」的台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民間自行成立茶葉精製廠直接外銷,以歐洲為主要出口點,一年出口一、兩百萬磅紅茶。
目前茶廠仍舊持續運作,只不過有點名實不符地竟是以蒸菁綠茶粉為主要產品,紅茶的量已經相當稀少,多是以錫蘭進口的紅茶拼配。羅慶士回憶道,一九六○年以前廠內主要生產條型紅茶,茶葉外觀完整姣好,中國小葉種的紅茶口味溫和又易入口,市場接受度高,但在茶袋發明之後,紅茶不再講究外觀,全部搗碎切分成一種碎型紅茶,不需分級,台製紅茶的優勢已經不再。「過去一年做茶兩百天,現在一年只能做六十天。」他無限感慨地說。
消失中的茶園
「茶金茶土」,當海外市場風光不再,茶葉、茶園價值陡降。此外,不同時代的社會價值觀,也改變了台灣北部過去茶園遍布的地貌。
試問如果眼前有一百公頃的土地,你會繼續屈身彎腰地種茶抑或開發成光鮮亮麗的科學工業園區?一位茶農至今仍牢牢記住曾有官員提及:「茶葉一年的產值還不及台積電的十分之一。」政府也不鼓勵種茶,一九九五年台刈、廢耕一甲地補助十五萬八千元,加入WTO後台茶面臨變局。老茶農不再種茶,桃、竹、苗一帶的土地被精明的商人相中,陸續開發另謀他途。
「做茶太辛苦了,許多有土地的老茶農因下一代也不願接手家業,只好將土地出售,換取大量現金,放在銀行裡,靠利息養老,反倒樂得輕鬆。」一位北部茶農語氣平淡地告訴我。
「北茶南糖」眾人耳熟能詳,台茶的全盛時期,台北大稻埕集聚了約兩百多家茶行,作為一方之大的地方仕紳,以資本累聚了大筆財富、掌控製茶特許權,茶商幾乎與官員政要平起平坐。
一九五九年全台茶園面積高達四萬八千四百多公頃,一九八○年代以前九成茶園集中在北部,台北至苗栗地區是台茶主要產區,之後生產面積逐年降低,並有「北消南長」的趨勢,特別在海外市場競爭失利之後,以外銷為主的北部低海拔茶區,內銷又不敵中部(南投、嘉義)逐漸往上攀升的高海拔山區,北茶產業幾乎滅亡。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