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8-29 028~鑑湖堂講述.mpg
Author: linyusan013 2016-06-13 04:39:03 Views: 607
鑑湖堂的故事 ~摘之鑑湖堂簡介~
鑑湖位於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大坑,因湖面周圍約3里,水清如鏡,故而得名。清乾隆32年〈1767〉10月26日,十五世祖陳計勃、計時兩堂兄弟攜眷子,
敬暖、敬潘、敬得渡海來台,此時計時公之夫人楊氏太君已身懷六甲,於船上誕生一子,取名敬行,台台出居於苗栗縣竹南鎮中港的港墘,以筏花划渡為生,後再內遷淡文湖(今苗栗縣造橋鄉朝陽村)改農牧為業,時楊氏太君又誕一子,名敬良。今渡台始祖計勃、計時公與太君墓瑩均葬於此,並有祖親多房聚居於此。
道光3年(1823)敬暖、敬潘、敬得 、敬行,為避亂民械鬥,及土匪強奪,乃率子,宣浮、宣梓、宣弓、宣石舉家遠徙噶瑪蘭廳(今宜蘭),初居員山鄉金包里古、鴨母寮,翌年並置田於珍珠滿力社一帶,惟當時該處尚屬荒僻,時有水患,約18年後宣浮公時年40歲再搬回竹南,宣梓、宣石公則在宜蘭繼續拓墾,期間宣梓公開發土地赴及淡蘭孔道(今台北縣雙溪鄉)並於街坊開設『陳協春商行』經營米糧雜貨生意而奠定事業基礎。
咸豐3年(1853)8月14日,宜蘭梅洲圍吳磋等人,發動抗官事件,官軍及鄉勇追討,吳等黨羽竄逃至雙溪柑子腳,宣梓公率子平定有功,授封五品衣冠,誥贈承德郎,咸豐5年(1855)又膺命為三貂保保正。
咸豐、同治年間,宣梓公以雄厚的貲財與宣石公合力招募壯丁,拓墾土地,北至頭圍三抱竹(今頭城竹安里),南至打那岸、茅仔寮、頂橄社(今冬山、五結鄉境),集田、園土地,近五百甲,舉族並於咸豐6年(1856)遷居襬厘,興建宅院,以公廳前方稱:「頭前厝」為宣石公宅院,「後頭厝」為宣梓公府第。宣梓公又於家宅南側興建塾院一所,名『登瀛書院』,分文武兩科,禮聘名儒掌教,一時人文鵲起,文武科第相望,故宜蘭有一句俗話:『縣考無陳不開科』,這都是在說明書院的貢獻。
鑑湖堂歷經後代的維護,至今,其景觀分佈有鑑湖堂家廟、銃孔遺蹟、三合院古厝、半月池、登瀛書院、機堡遺址、落雨松園等,是營造一個蘊涵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的世外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