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興陳宅(益源大厝)

Author: 馬興陳宅(益源大厝) 2016-08-28 14:39:14 Views: 887

 

 

馬興陳宅地處洋子厝溪支流北側,為清代臺灣彰化南門外的陳氏一族所興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泉州府同安縣廈門二十三都五豪保官都社人陳武,因廈門一地族繁人眾,謀生不易,遂來臺經商拓殖,定居彰化南門外。

 

相傳陳武來臺後,以經營檳榔、藥材、畜產買賣而致富,人皆以「青仔武」稱之。

 

陳武在娶妻以後,移居彰化觀音亭前,興築店屋,經商買賣,以「益源」為號,不久之後即成巨富。

 

陳武育有四子,其中長子爾溫、三子爾恭,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時,因率領家丁、民團協助總兵達洪阿於大安港抗拒英艦有功,爾溫議敘得「布政使司經歷」職銜,爾恭叼賞六品頂戴,誥授「奉政大夫」,並追贈父陳武為「承德郎」,母趙氏為「太安夫人」。

 

陳氏兄弟獲取功名之後,乃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著手興建益源大厝,一則顯耀門第,二來可為百世子孫聚居之所。

 

爾溫因頗諳堪輿之術,見馬興莊山水秀麗,遂卜宅其中。

 

益源大厝佔地三公頃有餘,規模為三進三落雙護龍共九十餘房間。

 

但初期形制尚未完整,直到咸豐九年(1859年),第三代陳聯茂中式舉人,為豎旗桿,以巨資購得附近土地,方形成今日之面貌。

 

陳家興建宅第之後,漸由商賈轉為書香門第,舉人及文武秀才輩出。

 

然因經營產業關係,彰化市街屋仍為重要活動場所。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戰爭爆發,為避戰禍,全族才遷居馬興莊益源大厝。

 

陳氏一族因初期壯丁稀少,上下二代常有青黃不接的現象,故自第二代起,皆採用「兄終弟及」的方式,選任族長來管理家族產業。

 

然自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後,日人因恐陳家聚族而居,人多勢雄,並為增加稅收,乃強迫陳家分戶,以便按戶徵收戶稅及房捐。

 

分戶之後,大厝內各戶自行管裡所居房舍,遂造成部分房舍因屋主的喜好而任意修改的現象。

 

日治末期及光復之後,陳家因產業經營不善、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及耕者有其田政策等因素,陳家不得不進行分產,並紛紛他遷各謀生活,現今只有兩戶人家居住於大厝內,使得陳宅較少受現代文明影響,而能大致保有原貌。

 

馬興陳宅(益源大厝)
地址:彰化縣 秀水鄉彰化縣秀水鄉馬興村益源巷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