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振文書院

Author: 西螺振文書院 2016-01-18 08:27:27 Views: 685

 

 

西螺位於濁水溪南岸的沖積平原上,清領時期為臺灣府彰化縣西螺堡,後改隸臺灣府雲林縣西螺堡。

 

 

 

此地為中部地區交通轉運點,早年民風強悍,武學盛行,人文教化稍嫌不足,地方人士在詩社振文社王有成等人倡議下成立振文書院。

 

振文書院前身為文昌帝君祠,是嘉慶2年(西元1797年)由紳士廖澄河等捐建。

 

嘉慶18年(西元1813年),在振王有成等諸生,有感明禮教化之重要,遂起而倡議成立書院,也在廖澄河等人熱心捐助下,於翌年成立振文書院,振文社並獻有「千秋書祖」匾乙方,以資慶賀,兼作為期勉。

 

書院初建時為木構土埆磚牆之建物。

 

至道光元年(西元1821年),廖澄河等人再度捐資擴建書院,成為「一宇一亭,右廊六間」的規模;且在書院左前方興建魁星樓,供士子膜拜兼有庇佑文運之用。

 

振文書院位於西螺東南郊,自成立以來,即為地方士紳會聚酬唱之地,也是莘莘學子讀書聯誼之處。

 

其內常設有地方社團,於發展地方文教,獎勵學術,正清人心方面,均不遺餘力,是為該鎮首學。

 

而書院不僅在教化興學上貢獻良多,於肅清煙毒上亦有相當貢獻。

 

緣由清領末期煙毒遺害地方,該院遂創儒宗神教堂,倡議戒煙毒,受感化之癮君子紛紛棄煙器於院前予以焚燬,據聞受戒者只需服院中爐丹,並汲飲院中古井水即可戒毒。

 

振文書院創建以來,迭有修建,每隔十來年就有一次,可謂十分頻繁。

 

其材料或沿用或新作,新舊混陳,有嘉慶年間者,也有晚近者,但大體上形制規模未變。

 

振文書院無山門與後殿,為單進之格局,在臺灣現存或可考之書院中較為特殊。

 

之所以如此,民間有一傳說,饒富趣味。

 

略謂書院後有座觀音亭,亭與書院間有片麻竹林,該竹林出產之竹筍味美鮮嫩,博得地方讚譽,俗傳「觀音亭的竹筍最好」,遂不忍剷除,闢建後殿,乃一直保持單進之形制。

 

振文書院為雲林縣碩果僅存之古書院,目前有「振文書院管理委員會」負責書院之維護與清掃。

 

書院平日有不少學子前來自修,許多善男信女亦早晚來此上香禮拜,可以看出鎮民對其感情之流露。

 

而廟內供奉文昌帝君與朱子牌位,膜拜之餘,於教化人心,正益世道自有其貢獻與作用。

 

西螺振文書院
地址:雲林縣西螺鎮廣福里興農西路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