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書院
Author: 屏東書院 2016-10-07 08:32:17 Views: 580
「書院」為漢民族相當重要的教育體制,據考發端於唐朝,迄明清仍維持不墜,前後連亙達一千餘年。
清朝初期,為防漢人群聚徒黨,書院曾一度遭禁,並以「義學」代之,雍正11年(1733年)朝廷改變政策,明令各省廣建書院,此後方漸興盛。
臺灣書院之始,是靖海侯施琅建於清康熙22年(1863年)的府城「西定坊書院」。
迨至康熙43年(1704年),由「東安坊義學」所改制的臺灣第一座典型書院-「崇文書院」正式設立,隨後「海東書院」等漸次於臺南府城附近設立。
乾隆之後,書院發展快速,設置地點亦不斷擴大。
也漸有民間參與興學,官民力量之匯集,使書院得以獲得更進一步擴展之動力,而有清一朝,全臺竟設有書院多達62所,幾乎遍及各地,對臺灣的教育發展十分重要。
「屏東書院」係嘉慶20年(1815年)鳳山知縣吳性誠命歲貢生郭萃、林夢陽所建。
建成之初因經費拮据,僅樹立本體而未加華彩,經劉蔭棠會請郭萃、劉瑞麟、蕭啟德、蕭啟元等協力勸捐,方添漆繪而使形制更加完備,再經接辦者戮力經營,並陸續購置租產,使營運經費不虞匱乏。
據文獻記載,光緒6年(1880年)書院曾重修,該次工程係由鄭贊祿所主持。
日治初期殖民統治者為普及教育,引進新式學校,學院功能遂被取代。
「屏東書院」因之改為孔廟,昔日盛況蕩然無存,僅餘春秋二季祭典活動。
由於其所有基本財產被迫捐出予「阿猴公學校」作為獎助學金,導致無力修繕房舍,終而日漸傾頹。
昭和12年(1937)屏東市推行市區改正,鑑於「屏東書院」與新設公園相衝且建築年久失修,市尹宗藤大陸為延續孔廟香火,乃有編列經費以進行移轉改築之計畫。
斯時適有東京帝國大學之古代建築學權威藤島亥治郎博士來訪,據云「臺島雖有幾多文獻,而能依原形以保存者,惟本院與澎湖文石書院而已」,遂率一行赴現地踏勘視察,認為其建築規模雖小,但模樣樸素瀟灑,頗具書院特質,且門楣之雕刻,水準不讓奈良法隆寺,故於離屏之際,反覆叮嚀「若改築,必依舊形,是所切望」。
同年年底改築委員會成立,積極向市當局交涉遷建位址,旋即順利無償取得基地,改築工事自昭和13年(1938年)11月18日開始,至昭和14年5月中旬完成,書院遂由原阿猴街東(今中山公園)移至今址,並勒碑紀念。
臺灣光復後,「屏東書院」因欠缺適當維護日漸殘破,囿於百廢待舉,經費抉据而無力進行,直至民國66年方委請當時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漢寶德先生研究修復。
因漢氏認為孔廟應有其體制,遂將書院建築之廟堂前移4公尺,中堂改為大成殿,後殿改為崇聖祠,兩廂原有學舍則改為兩廡,並將正面圍牆左右二道側門改為圓形門洞。
該修復工程自民國67年7月3日開工,於隔年9月28日完工,書院雖獲得維護,然其形制卻已更動。
「屏東書院」創建至今近200年(1815-),因極具歷史文化價值且保存尚稱完善,於74年11月27日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清末臺灣雖曾設有大量的書院建築,但歷經日據時期與光復後的變遷與破壞,至今僅餘12座保存較好的書院得以列入古蹟名單,而南部地區數量稀少,僅「屏東書院」與高雄鳳山的「鳳儀書院」等二處,故顯彌足珍貴。
屏東書院
地址:屏東縣 屏東市屏東市太平里勝利路3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