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東西橫貫公路東端起點:臺灣進行曲微計畫012

Author: 臺灣影音 2016-05-15 03:25:31 Views: 569

 

 

東西橫貫公路起點 & 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最早的國家公園之一,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1986年11月12日公告計畫,1986年11月28日成立管理處。位於台灣東部,地跨花蓮縣、台中市、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園內有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崖壁峭立,景緻清幽,「太魯閣幽峽」因而名列台灣八景之一。另外,園內的高山地帶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如山椒魚等。
發源於合歡山、奇萊北峰之間的塔次基里溪,一路匯集托博闊溪、慈恩溪、瓦黑爾溪之後,於天祥附近與大沙溪(上游是陶塞溪)交會,自此以下的河段稱為立霧溪,隨後有荖西溪、科蘭溪及砂卡礑溪匯入,一路奔騰東流,穿山切谷,蜿蜒曲折行進了58.4公里,於新城北方注入太平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生命動脈。
百萬年來,立霧溪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台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層,地殼不斷隆起上升,再加上風化與侵蝕作用,造就了「極天地大美,得山水清趣」的太魯閣峽谷。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立霧溪自形成以來至少曾歷經三次的河道變遷,第一期河道變遷,據推測因河川襲奪使得原為古立霧溪的支流--古西卡拉罕溪成為斷頭河,今日的蓮花池即是當時河道的一部份。
當時的古陶塞溪自今日的竹村向西南流經梅園、蓮花池以西,轉至西寶、天祥至綠水向東流,並在流經區域形成許多河階,其中以竹村河階規模最大。第二期的河道變遷,發生約在二千四百年前左右,一次大規模的山崩,當時的綠水、天祥甚至到西寶一帶,曾經形成寬闊的堰塞湖,此一時期陶塞溪河道遷移至第一期古河道的東方。第三期河道變遷,則是布洛灣地區發生山崩堰塞河道,造成立霧溪兩岸堆積性的低位河階,如布洛灣、合流及道拉斯等河階,後因堰塞湖潰決,立霧溪急速下切形成今日的天祥、文山等侵蝕性的低位河階。
立霧溪河道變遷的結果,形成許多平坦的河階地,這些河階在地勢陡峻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域內,成為重要的人文歷史發展地區,史前人類、原住民族與漢人均相繼留下許多活動的足跡。(拍攝時間:2012‎年‎4‎月‎30‎日, ‏‎下午 04:27:04)
●本影片為臺灣進行曲微計畫第十二支影片NO.12,關於臺灣進行曲微計畫:鑑於網路影音之新、速、實、簡的好處,及音樂智慧財產考量(央廣De Wolfe Harmony授權音樂 ),以紀實方式,保持原音、保持乾淨畫面,並以1920*1020_60P_Full HD高畫質拍錄,只有配樂與說明文字,不配旁白(別於新聞報導及MV),用最低成本(Handy Cam Sony Pj50,繪聲繪影X4)製作,利用假日走到哪,拍到哪的業餘精神錄下臺灣行蹤,影片長短主要是配合授權音樂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