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廟

Author: 吳鳳廟 2016-12-22 13:31:00 Views: 655

 

 

吳鳳,字元輝,祖籍福建漳州平和縣新安里山布社烏石人,生於清康熙38年(1699)。

 

 

 

祖父名連﹔父名珠,號朝聯,字純樸;母親名蔡良惠。

 

康熙41年,吳鳳祖父吳連經常往來閩臺間做「走水」(即小商販)生意。

 

後因年事已高,退守家園。

 

康熙49年,漳州遭強颱侵襲,翌年又逢大旱,迫於生計,吳鳳父親吳珠,攜帶妻兒渡臺謀生,時吳鳳才13歲。

 

來臺後,初居諸羅城內前街,再舉家遷徙打貓東下堡番仔潭莊(今嘉義縣竹崎鄉)。

 

吳珠除從事與阿里山原住民往來交易的「番割」外,也成立了一個叫「吳大振」的墾號努力開墾事業。

 

由於這種淵源,吳鳳熟悉鄒族的語言風俗,日後才會擔任「通事」一職。

 

康熙56年(1717)吳鳳19歲,娶陳古的長女陳良德為妻。

 

61年,生長男,取名登舜。

 

這期間,吳鳳跟隨父親出入山地,與鄒族諸社建立了良好關係,後來繼承父業,成為「夥長」(即墾首),招佃開墾阿里山一帶「番地」。

 

同年爆發朱一貴事件,諸羅陷於動亂,阿里山及水沙連各社乘動亂掠殺,原李姓通事因此被殺,遂由吳鳳接任此職。

 

吳鳳既任通事,築一「社寮」於打貓東下堡番子潭莊,全家舉遷於此。

 

兩年後又在社口莊(今嘉義縣中埔鄉)建立支廨。

 

從康熙61年(1722)任通事,至乾隆34年(1769)被殺,任期長達48年之久。

 

吳鳳生平史料頗少,已經難以作一詳究,甚至他的死因也是眾說紛紜,我們可以歸納成五種說法:1.捨身成仁2.原住民誤殺3.拒戰被殺4.原住民索首級殺吳鳳5.吳鳳掩護他社而被殺等。

 

實情如何?因現存資料都是再傳聞的二、三手史料,很難據以考證或論斷。

 

吳鳳死後,碰巧阿里山各社發生疫癘,死亡相繼,致使原住民深信是吳鳳亡靈作祟,遂立誓不再出草。

 

可能因吳鳳死後種種異象,鄒族一時不敢再向嘉義一帶出草,再加上與布農族之鬥爭,及由原住民擔任通事,減少了被剝削扣社租情形,減低衝突因素,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維持了近百年和平相處的歲月,所以到了清領末期、日治時期,阿里山原住民在漢人與日人眼中,認為「素稱馴順」,並且認定是吳鳳捨身取義的影響,造成日後一些爭論的出現。

 

總之,不論吳鳳之死是否真對阿里山原住民出草習俗有影響,至少反映出當時出草事件的減少,故附近漢民感念吳鳳,立祠祀之。

 

嘉慶末年,由通事楊秘推動,在社口莊吳氏邸址,創建祠宇,每年八月,以其殉職之日為期,虔誠祭祀。

 

此後,吳鳳廟迭有興修,至民國74年擴建成吳鳳紀念公園。

 

吳鳳廟
地址: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23鄰社口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