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臺灣教育會館
Author: 原臺灣教育會館 2016-05-30 08:38:40 Views: 748
臺灣在清末有關教育一項,是以府儒學為地方政府的最高教育機構,隸屬知府,而巡撫兼理提督學政之監督。
日人據臺以後,臺灣教育面臨全面改制之局。
最高的教育行政機構是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下設編纂、教務兩課,對臺灣逐步推動日語教育,以期達到皇民化的目的。
清光緒21年(1895)7月,首先在臺北芝山岩展開,卻因遭義民反抗,引發芝山岩事件而改組。
然而全面日語化乃為日本統治臺灣的重要之課題。
光緒24年(1898),教育界相關人士首先在臺北籌組「國語研究會」。
光緒27年(1901),會員平井又八等九名,建議改組通過,除草擬臺灣教育會規則草案外,並在淡水館舉行「臺灣教育會」成立大會,以石塚榮藏為第一任會長,學務課長松岡辨為副會長。
次月發行《臺灣教育》雜誌,表達社會教育意見,協助日語教育普及化的推展工作。
至民國13年(1924)年底,臺灣教育會已成為組織龐大的社會教育團體,會員約達五千八百三十九人。
事務所設於臺灣總督府內,成為教育設施導向與社會教育執行相當有影響力的團體。
其工作內容包括《臺灣教育》雜誌的發行、日語研習會與演講會的舉辦、教育功績的表揚、通俗書籍的編纂與出版,及芝山岩祭典的執行等項。
民國19年(1930),臺灣教育會館擇臺北市龍口町三丁目建造會館,同年四月興工,次年(1931)四月完工。
臺灣教育會館為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及遠藤久美的設計,屬於日據時期的近代建築式樣。
建築物坐西北朝東南,位於今泉州街與南海路的轉角處,與市立建國中學為鄰。
會館平面呈L形,中央部分樓高三層,轉角入口前有單開間門廊,供臨時泊車。
入口兩層,下做玄關,上為休息室,頂為露臺,其後及兩翼樓高均為三層。
鋼筋混凝土構造的磚砌壁體,外貼北投窯業會社生產的黃棕色溝紋丁掛磁磚,部分用洗石子搭配,外形除略有裝飾線腳下,已初具擺脫復古的現代形式。
民國35年(1946)5月1日,臺灣省參議會成立,會址便設在臺灣教育會館舊址,並以二樓右翼的禮堂為議事廳。
省參議會改制為臺灣省議會後,原址為臺北美國新聞處租用,後改美國文化中心。
中美斷交後,改為美國在臺協會辦事處,如今又為美國文化中心租用。
原臺灣教育會館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