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紀念館、滬尾礮台導覽 (華山社區發展協會)

Author: Chen Marlon 2016-04-01 13:29:51 Views: 637

 

 

滬尾礮台

滬尾礮台位於今台灣新北市淡水區,為建造於1886年的火炮砲台。佔地約8公頃的該砲台興建者為台灣第一位巡撫劉銘傳所建造,建造目的為捍衛台灣淡水港。

該砲台雖年代久遠,但因為長期屬軍事要塞,因此保留狀態頗佳,不但門額上仍留存劉銘傳親筆所題之「北門鎖鑰」石碑,也保留了砲台旁兩道城牆及砲台數座。因此,中華民國內政部特地經此砲台列為台灣第二級古蹟。

滬尾開發可追溯的最早歷史是在西班牙時代,也曾在此建造砲台,所以滬尾砲台也是當時重要的軍事基地。

據記載,鄭成功佔領台灣,趕走荷蘭人,當時的荷蘭駐軍,便放火將堡壘燒毀,並將大砲破壞。

清朝嘉慶年間,淡水延海一帶海盜猖盛,清廷在1808年(時嘉慶十三年)加派兵力,駐防該地,1813年(時嘉慶十七年)並在現址興築砲台。

中法戰爭後,清廷命當時的臺灣巡撫劉銘傳加強台海防務,使於全台重要海口地區興築砲台基地,計有基隆、滬尾、安平、旗後、澎湖等五處,共十座砲台,憑藉以禦外國軍隊。

日治時期,日軍撤下當時在滬尾的四門砲塔,並將此地改作為日軍砲兵練習場地。
國民政府來台後,重新賦與滬尾砲台國防任務,並派兵駐守,後於民國七十四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核定,將滬尾砲台定為二級古蹟,整修後開放民眾遊旅。


一滴水紀念館

一滴水紀念館是日本已故文豪水上勉之父水上覺治於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年)在日本褔井縣大飯町所蓋的一棟日式木造古屋,並透過台日多位熱心人士、苦力群志工協助,因水上勉一生承襲日本『滴水』禪師宗思想,崇尚珍惜萬物理念,為紀念這一份因緣,及移築過程中所有熱心人士、志工每人所付出之小如一滴水之心力,凝聚完成此跨國移築心願,故命名為『一滴水紀念館』,此建築於94年於日本拆卸運至台灣淡水後,歷經五年時間,終於98年底於淡水和平公園重現。

也許這棟日式古民宅不是甚麼特別了不起的建物,但它背後有個很感人的故事,故事要從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說起,日本「阪神」大地震時,台灣民間紛紛組隊前往救難,阪神地區的日本「御藏社區」民眾,非常感謝,銘記在心。當台灣發生南投r九二一」大地震,日本「御藏社區」的居民同樣也組團到台灣救災。前後參與救災的台、日友人共的一千三百人之多,就這樣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為了珍惜這樣的友誼,雙方希望能持續這樣的關係,所以有此次的古民宅的移築。在其中努力克服挫折達成願望的功臣有兩位,一位是日本神戶大學的「邱明民」博士,他主修區域空間創生,曾負責 921重建工作,並接待日方救難人員﹒負責為古宅在台灣覓地及重建等工作。另一位是日本兵庫商會社長「田中保三」。

田中先生到南投救災時看到"東光村"有四戶屋齡一百三十年的「閩南式古厝」,經大地震的蹂躪卻毫無損傷,覺得祖先的智慧值得保存及認識。也因為神戶地震後重建都是新的建物,田中先生有保存有歷史記憶的建築的想法。

神戶大地震時,「御藏社區」因為浴火重生,接受了一間上百年屋齡的老房子,在神戶重建。福井縣的"木村夫婦"獲悉後,也希望因開闢公園即將被拆除日式古厝,有更好的歸宿,因此,將古厝捐給御藏社區。

回中先生建議並希望把這個象徵r家園重建」意義的古宅送給台灣,象徵兩國社區合作的紀念,也鼓勵災民自己站起來。雖然也有法國的博物館要爭取古宅,但日本社區會議認為,古宅的檜木來自台灣,日本人在殖民地時代從台灣拿了太多東西,雖然還不起一整座山,但民間至少還能還給台灣一間古厝。(中央社200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