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子嶺碧雲寺
Author: 關子嶺碧雲寺 2016-09-30 02:41:10 Views: 794
康熙四十年(1701年),有一福建省龍岩縣僧人-參徹禪師,身佩佛像,渡海來臺,雲遊四方。
後來偶經今臺南市六甲區赤山里龍湖巖,在附近石几休憩,等到欲起身離去時,居然搬不動暫時奉置一旁的佛像,心知此地與佛有緣,於是決定就此駐錫,自闢荒野,親結草蘆,並由龍湖巖迎乙尊觀音佛像來此奉祀,時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嗣後信徒日眾,遂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募金建寺,號曰大仙寺。
另一方面,乾隆末年,有李應祥者,篤信釋教,持齋禮佛,自福建來臺,前來大仙寺聆益修行,並在玉枕山南腰,擇一福地,奉觀音,潛修行,勤課讀,授學識。
不久有林啟邦等八人,亦在其旁,搭一草寮,研讀闈墨,時相請益。
嘉慶十一年(1806年),傳說眾人赴福州科考,結果悉數中榜。
感念之餘,乃合資購買今九股學田地,捐為寺產,並興築廟宇,取名「碧雲寺」,一則紀述此地滿山蒼翠,似帶穿雲;一則祈佑仕子青雲直上,登步碧霄,時嘉慶時三年(1808年)。
為有別原有大仙寺,大仙寺俗稱「舊岩」,碧雲寺稱「新岩」。
李應祥無意仕途,再返臺灣,受戒釋門,後繼大仙寺第三代住持,碧雲寺首代住持,兩寺並管,一時禪林稱勝。
及嘉慶十六年,張士輝夥同蘇光賜、蘇廷觀等人,考慮寺無緣田,難為供養,遂倡首捐輸,購買三處田園,以其租息,作為香火之資,並勒石為記。
道光十二年(1832年)張丙之役,碧雲寺慘遭焚燬,神像一度避難番社(今東山區),於理事後應有重建之舉,惜史文缺載。
嗣後直至乙未割臺,有關碧雲寺是否有所修繕增建?抑或有否捐金置產?史文有缺,無法論述。
不過,碧雲寺成一名勝,時人雅士,留下頗多詩篇,膾炙人口。
乙未之役,時當地居民,義不帝日,有林添丁、黃玉麟等人,號召同志,據碧雲寺抗日,惜寡不敵眾,不僅戰敗四散,寺宇也被焚毀而荒蕪,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與明治三十九年兩次大地震,寺廟又遭浩劫,大半倒塌殘破。
適大仙寺與碧雲寺頻生廟產之爭,糾紛不停,遂由白河庄長林占春出面調解,昭和六年(1931年)分寺拆產,各自獨立,另由番社庄長(今東山區)陳按察等人管理。
昭和九年開始鳩金改建,歷時兩載,於昭和十一年告成。
二戰後初期,略有修建,今廟中存有不少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匾聯,可為見證。
民國三十九年眾信捐資,增建寺左的清虛宮(天公廟),民國四十三年完成,蔣介石總統親臨獻香,賜匾「凌霄寶殿」。
民國五十五年興建地藏王寶殿,翌年竣工。
五十九年又在大殿後興建仿古式三寶殿。
六十七年主殿地坪重舖大理石迄今。
關子嶺碧雲寺
地址:臺南市白河區仙草里火山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