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城區地下坑道

Author: 金城城區地下坑道 2016-06-04 06:35:24 Views: 526

 

 

民國五十七年九月,金門全縣155個自然村,依戰術需要,視人口、地形面積、指揮掌握等狀況,併編七十三個戰鬥村,並採「軍、政、警、民」合一體制,並從民國六十五年起,選定金城、賢厝、頂堡、安歧、昔果山、后湖、瓊林、成功、沙美、斗門、陽翟、內洋十二個聚落成為戰鬥村。

 

 

 

以各村既有坑道、碉堡為基礎,增建地下坑道,用連結貫通的方式,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揮火力於地上的目標要求,徹底實施生活軍事化、行動戰鬥化,讓戰鬥村聚落組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戰鬥體系,為了深化戰鬥觀念,軍方更於許多民宅牆面寫上不同的標語,各聚落為展現其不同的戰鬥村精神,會於聚落入口設置標語牌樓或設置軍事教化場所。

 

 

為讓戰鬥村發揮最大效用,戰地政務委員會採取利用戶政健全民防組織、以警政強化民防能力及隨時可支援軍事行動工作;利用軍、政、警、民合而為一的體制,透過嚴密的組織,讓每一個戰鬥村都能成為一個獨立戰鬥體系,戰鬥村的整建及規劃工程,也是戰鬥村成立不可獲缺之要素。

 

目前12個聚落的地下坑道,以金城、后湖、頂堡、瓊林、成功較為完整,其餘的聚落坑道因地下水滲透、土質坑道的結構脆弱崩塌、聚落內的地下管線開挖破壞等因素已有保存上的危險。

 

金城城區(含東、南、西、北門里),為金門縣府所在地,中央駐金、商會、縣屬單位多集中於此,且人口稠密商賈聚集,為確保金門政治、文化、商業中心,故列入六十七年度整建。

 

依作戰構想以金門縣政府、金門高中、金城車站三處為地形要點,建支坑道連結附近作戰工事,並以主坑道貫通三據點,形成有體系陣地。

 

不僅分開可獨立作戰,聯合則為完整之戰鬥體。

 

金城城區地下坑道
地址:坑道分佈從金門高中、金門縣國民黨黨部(金門育樂中心)、金門縣政府、土地銀行、北嶽廟至金城車站(公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