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法華寺

Author: 臺南法華寺 2016-11-22 04:05:22 Views: 1208

 

 

李茂春,字正青,福建龍溪人,是明隆武2年(西元1645年)的舉人,也是鄭經的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好友。

 

 

 

明永曆18年(西元1664年),追隨鄭氏軍隊及宗室由廈門來到台灣,寓居於夢蝶園,終日誦經養性,生活灑脫飄逸。

 

 

李茂春去世以後,茅舍被僧人們改為陶瓦,規模略加擴大,更名「準提庵」。

 

第一任台灣知府蔣毓英於清康熙23年(西元1184年)到任時,又改為佛寺,供奉釋迦牟尼佛。

 

清康熙47年 (西元1708年),鳳山知縣宋永清鑑於火神崇祀的重要,在重修時,便把前殿改為火神廟,中殿供奉大士,後院另設禪房,並將佛寺取名為法華寺。

 

清乾隆29年(西元1764年)法華寺已成為都城的名勝,台灣知府蔣允熹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情養性,特別加建圍牆。

 

翌年,又在寺前挖了一座可以供端午節競渡的大池塘,命名為「南湖」,因為形狀像半月,所以也叫「半月池」,池的南邊還建了一幢榭台叫「半月樓」。

 

池的外圍,構築學書講堂,成為後世弟子誦習詩書的場所。

 

可惜,這樣壯大的盛景和規模,在人為環境不斷的變化中,都已消聲匿跡,不見蹤影。

 

尤其日昭和20年(西元1945年),台灣遭受盟機轟炸,法華寺的大雄寶殿、南極殿、天王殿等都被炸毀,只有清乾隆57年(西元1792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所建,後代續修的關帝廳、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所建的功德堂、日昭和1年(西元1926年)所建的納骨塔及聚賢堂前橋亭和庭院等尚稱完好。

 

民國48年(西元1959年)重建後的法華寺,已改為水泥仿木結構建築,平面由三座殿宇並排而成,面臨狹窄的法華街。

 

並於民國53年(西元1964年)及民國62年(西元1973年),重建關帝殿及重修納骨塔附近圍牆拜亭。

 

臺南法華寺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法華街1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