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坵燈塔

Author: 烏坵燈塔 2016-12-18 05:21:01 Views: 1337

 

 

烏坵燈塔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正工程師韓得善(DavidMarrHenderson)規劃設計並與副工程師哈爾定(JohnRopinald)監造,為往來福州、廈門之間的船隻導航,當時配置一名主任(外國人),三名燈塔看守員。

 

 

 

目前於燈塔西側還留有當時看守員挪威人(H.J.Jacobsen,1899)之墓碑。

 

 

當時建築構材由上海取得,並精準的算出建築的材料及構件量。

 

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佔領烏坵島(民國三十二~三十四年),並住於塔內,但燈塔守衛照常點燈,日軍投降前,美軍戰機攻擊日軍船隻及燈塔,燈塔因此受損,塔頂被轟擊,造成燈具損毀及塔身降低,後日軍撤離烏坵時又再度砲擊燈塔。

 

民國三十四年,英人修復燈塔。

 

民國三十七年,國共內戰,燈塔再度受損,因燈塔毀損待修理,燈塔駐守員暫離金,至台灣工作,直至燈塔修復後才又下一階段的值勤工作(原為石油燈,此時改為五等電燈)。

 

民國四十年,燈塔因戰略需求,停止點燈,但燈塔的油漆及保養仍持續進行。

 

民國四十八年,蔡元水為主任,高金振及蔡雲清任燈塔看守員。

 

民國五十九多年到六十四年間,燈塔開始由軍方修建,將原有的石造圍牆以水泥材料加固,並提高高度,並於內沿牆邊興築房舍,將地下坑道連接到燈塔。

 

民國六十四年,軍方借用燈塔,經海關核可後,卸下水晶燈。

 

民國四十六年至九十年,燈塔看守員仍每日確實記錄相關海象、過往船隻並維護保養。

 

民國九十年,燈塔主任卸除職位。

 

從同治十三年到民國九十年,歷經一百二十八年的歲月,默默完成多年導航的使命。

 

其中1913、1930及1949年先後都曾整修。

 

烏坵燈塔原有水晶照明裝置,二次大戰時期遭飛機炸毀,後來重修,目前高度為17.3公尺,較原來少一層樓。

 

燈塔興建時,附設霧砲一對,一長一短,位居燈塔左右,每逢春季大霧,鳴砲以導航,以免船隻觸礁,目前燈塔霧砲有兩座,一為原始所設之霧砲,另一為從台灣運來之霧砲。

 

目前放置於聚落內之平台。

 

烏坵燈塔
地址:金門縣 烏坵鄉大坵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