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茄苳腳台灣鐵路遺蹟

Author: 汐止茄苳腳台灣鐵路遺蹟 2016-02-26 18:56:16 Views: 520

 

 

光緒十一年(1885)臺灣正式建省,清廷選淮軍將領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

 

 

 

劉銘傳在臺6年間,一方面鞏固臺防,一方面加緊開發,加速臺灣近代化步伐。

 

正如史學家連橫所記,劉銘傳治臺期間“造鐵路以通之,行郵船以輔之,振殖產以裕之,辟財源以養之,改內政以新之,設教育以明之”,在這些近代化開發中,修築鐵路是最具影響力的措施,它有效地啟動了臺灣近代化的其他各項措施。

 

臺灣鐵路於1887年興築,分為南北兩路:北路由基隆至臺北,1887年動工,穿山渡水,工程十分艱鉅;南路由台北至臺南,1888年開始勘測。

 

1893年當鐵路修至新竹時,因資金及技術等原因停工,未能直下臺南,全長約99公里,共耗費1295960兩。

 

劉銘傳設計的臺灣鐵路由基隆至臺北,由臺北至臺南,但修至新竹時便被迫停工了。

 

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經費、技術、地形、人員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當時架橋築路的技術很原始,缺乏現代化的工具,架橋時先在河水中釘下木樁,然後搭上鋼軌,在建築中,往往因不符合技術要求,工程修而復拆、拆而復修,嚴重影響工期。

 

為了保證工期的順利進行,劉銘傳曾派軍隊參與築路工程,但因撫墾和剿匪的需要,各軍紛紛從鐵路工地撤出,給鐵路的鋪設帶來很大的影響。

 

此外,“勇於任事、商民信服”的招商大員李彤恩於1888年底去世,楊宗瀚因病假歸,委辦委員或死或病,以致“商民觀望不前”,經費無著。

 

劉銘傳感到鐵路隨時會有停工的可能,問題嚴重,對此,劉銘傳及時上《臺灣鐵路改歸官辦折》,請求將台灣鐵路由商辦改為官辦,清廷同意了劉銘傳所請,但清政府財政狀況也日益惡化。

 

劉銘傳又於1890年3月上折請從海關盈餘中抽費鋪路,但已無濟於事。

 

1891年,劉銘傳因病辭職離臺,新任臺灣巡撫邵友濂上任。

 

邵友濂面對臺灣財政惡劣的狀況,只得對臺灣各項產業計畫採取了緊縮政策。

 

臺灣鐵路工程艱鉅,費用浩大,至劉銘傳離臺時基隆至臺北的線路才建成,其長度也僅為基隆至新竹的三分之一,如果仍要依計畫修至臺南,已難以為繼。

 

邵友濂審時度勢,不得已向清廷提出了“停辦鐵路,以節度之”的建議。

 

當由基隆至新竹線鐵路全部建成後,清廷允准邵友濂所請,下詔曰:“臺灣鐵路經費不足,擬修至新竹縣即行截止”。

 

劉銘傳對臺灣鐵路之興造,雖因故而未能竟其全功,但其艱苦締造之精神,當永為世人稱道而不衰。

 

劉銘傳是從光緒十三年六月開始興建臺北至基隆的鐵路,至光緒十五年八月修至水返腳(汐止),同時完成水返腳火車站,每天上下午在臺北與水返腳各開2次火車班次,當年為了跨越茄苳溪,所建設兩端的鞏固基石,目前在地底下仍完整遺留著。

 

汐止茄苳腳台灣鐵路遺蹟
地址:新北市 汐止區(汐止市)汐止市大同路2段607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