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聖蹟亭

Author: 樹林聖蹟亭 2016-12-16 08:36:50 Views: 620

 

 

樹林聖蹟亭位於樹林潭底地區,清同治11年(1872)時由地方人士簡煉等人所發起興建。

 

清光緒元年(1875)樹林地方人士王作霖等18人創「文炳社」,每年在此亭舉行祭拜聖賢祭典。

 

 

樹林舊名風櫃店,因當初先民開發樹林時有很多打鐵店的風櫃,因而得名。

 

清乾隆年間,因大漢溪河水氾濫,盡成澤國,沿岸高埠,種植林木,以防土地流失,遂有樹林之名。

 

當地原是龜崙山胞所居住的區域,至鄭成功來台之後才逐漸開發。

 

清康熙年間,劃屬諸羅縣,並先後改隸淡水廳、南雅廳、桃園廳,日治時代劃屬臺北州、海山郡、鶯歌街。

 

臺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與鶯歌分治成立鎮。

 

聖蹟亭的興建,主要是源於科舉時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由於傳統以來,中國人社會結構中的「士人」被尊崇,而溯本追源及於文字。

 

在倡導儒家的教育體制薰陶下,兼以在艱困環境下民間百姓讀書識字亦相當不易,因此一般人總是對「學問」懷有相當尊崇的態度。

 

而這樣的尊崇,往往就表現在對「文字」的敬重上,所以即便是上至碩學鴻儒下至目不識丁的販夫走卒都知敬惜字紙,「敬字亭」就是這種觀念的具體表現。

 

在古代凡衙署、學校、城池、街庄各地都有「聖蹟亭」的設置,(又名敬字亭、惜字亭、敬聖亭、字紙亭)。

 

將所有大小廢棄字紙,盡行收集爐亭之內,焚燒後收集紙灰,美其名為「聖蹟」,盛於容器中,予以火化。

 

置於創字先師--倉頡牌位前,再選吉日祭祀後,放流四海,即所謂「送聖蹟」,以祈求讀書有成。

 

因此,敬字亭亦兼有敬字和祭祀的功能。

 

而在科舉社會裡,將此觀念更推而宏之,便是常有文人墨客,或是地方大戶、文社、書院等,建造專用的「惜字亭」以彰顯其文風及地位,樹林聖蹟亭就是在這種風氣下所建立的。

 

樹林聖蹟亭
地址:備內段223地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