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橋建學碑

Author: 枋橋建學碑 2016-06-06 23:47:48 Views: 535

 

 

枋橋建學碑,碑高3.3公尺,寬1.6公尺,厚約34公分,位於板橋市文化路板橋國小大門內庭院。

 

 

 

此碑建於日治明治四十一年(1908)。

 

 

板橋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漁獵及農耕的地方。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納臺灣入版圖,此地隸諸羅縣,當時猶未開拓,雍正元年(1723)新置淡水廳,板橋屬淡水二堡,之後,漢人移民蜂湧而至,臺北盆地漸次開發,康熙五十九年(1719)福建漳州漳浦人林秀俊來臺開墾,乾隆二十五年(1760)林秀俊引大漢溪水築大安圳,灌溉面積達千餘里,板橋乃得以快速發展,嘉慶以後,已無閒田,村莊煙火相望。

 

道光年間,林本源家族移入,此地更形發達,形成街市,並築板橋城,讓板橋地區的發展進入一新的階段。

 

林本源家族則成為北臺漳州人之領袖。

 

同治二年(1863)林維讓為弭平漳泉世仇,與兄弟共設「大觀書社」供兩籍子弟就學,後改稱「大觀義學」,使尚武的社會提昇為崇文重道的地區,林家貢獻最大。

 

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領有臺灣,其第一要務即是教授臺人日語,自二十九年(1896)起陸續在各地設立國語(日語)傳習所及分教場,當時大多利用舊有的義學或文昌祠,就地開辦,招臺人子弟學習。

 

而板橋地區人口眾多,林本源家族秉持其私人興學的熱忱,於明治三十年(1897)利用「大觀義學」,創辦「私立國語教育所」,供其子弟及板橋地區學童學習日語,明治三十二年(1899)改制為「板橋公學校」,成為板橋地區第一所新制學校。

 

公學校專供臺人子弟就讀,特別重視日語的教授。

 

日治初期,公學校入學以社會中、上層家庭之子弟為主要的對象,學齡兒童入學率仍低,但是,板橋地區因為工、商經貿發達,人口漸增,「大觀義學」校舍逐漸不敷使用,可是,當時的教育預算不足,無法替板橋公學校另建新校舍。

 

林本源為了提高板橋地區臺人子弟就學機會,另方面也可以呼應總督府推動日語教育的政策,遂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二月三日,以私人出資興學方式擴建「板橋公學校」(即今板橋國小),並立碑紀念。

 

建學碑由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篆額,民政長官大島久滿次撰文,日本明治第一書家日下部東作書寫,名刻工廣瀨群鶴操刀。

 

枋橋建學碑
地址:新北市 板橋區(板橋市)文化路1段23號(板橋國民小學校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