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長和宮
Author: 新竹長和宮 Views: 2149
新竹市長和宮位於新竹市北門街135號,是北門街上最熱鬧的一座廟宇。該廟創建於清代乾隆7年(1742),時稱天后宮或長和宮。由於它位在舊竹塹城城外,故亦稱「外媽祖廟」,以有別於城市之天后官(內媽祖廟)。廟的正面臨北門街,朝向舊北門城出口,東面臨鄭氏家廟,南可至城隍廟,北上可達舊港,是當時新竹與大陸區域貿易的貨物進出口門戶,因此在嘉慶24年(1819)新竹地區從事貿易批發的水郊各地鋪戶,由郭尚安、吳建邦等八人出面倡導捐建該廟,從此成為水郊聚會議事之所。道光7年(1827)6月竹塹城興工,翌年這批行商鋪戶正式組織成行郊的商業公會,名為「金長和」郊,一般人稱之為「塹郊」,從此對長和宮的興修繕建與宗教活動,全力支持參與,並在道光15年(1835)又有一次葺修。同治2年(1863)12月,眾效商覺得該廟不夠「軒昂轄達」,遂公議將廟左側東畔店地重新起建新廟,做為水仙王宮,奉祀大禹王,殿後另有竹安寺,奉祀觀世音菩薩。這次興建,是由有名的新竹林家後裔林福祥全力促成,於同治5年12月完成,共花費了佛銀4224元正,可以想見工程之浩大,因此廟中留下了很多同治年間的古匾額與石碑。並為了該廟的宗教活動能夠長久維持運作,眾人也在附近購置田地作為廟產,以田租的收入,充作廟中香資祭祀與郊中諸事的開銷。同治年間的新建,立下規模,光緒光間遂無甚修葺。到了日據時期宗教祭祀活動頗為頻繁熱烈,今廟中留有不少的匾額,如明治32年12月郊商後裔所捐獻的神桌、昭和八年(1987)塹郊老抽分會會員設置的二個籤筒等等皆是,也在大正五年(1916)有一次作醮慶典。而且在昭和3年秋天又再度重修。另一方面,塹郊組織形態也漸趨轉變,由一商業公會轉變為神明會組織,並分成老抽分、中抽分、新抽分三個次團體的神明會組織,他們的後裔至今猶掌控長和宮的廟產與祭祀活動。光復以來,又有幾許滄桑變化。民國69年(1980)5月開始增建文昌殿,於同年農曆10月完工,並舉行安座儀式。第二年又舉行建廟240週年建醮大期,為當*時新竹竹市宗教界一大盛事。民國79年(1990)續作整修,重製神龕前帳幃、神像的神冠、神袍,內外粉刷油漆,煥然一新。
新竹長和宮
地址:新竹市長和里北門街1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