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之家

Author: 台北之家 Views: 677

 

 

文化館介紹:

 

 

 

她,令當年的尼克遜,在擔任美國副總統來到臺灣訪問時,沒住豪華大酒店,卻看上這棟老洋房,還在這裡睡過幾個晚上。她,保存了原來的古典風情,讓藝術不做過多裝扮,令人體會藝術原來是現代人生活的養分,很容易親近,也很容易消化。

 

她,以歷史為中山北路注入了一抹亮麗粧顏,以古蹟建築傳唱中山北路百年風流雅緻的人文歷史。 她,台北之家 一百年過去了,中山區的「敕使街道」已更名為「中山北路」,成為臺灣五星級飯店密度最高的街道,也是許多本土企業的重要根據地。一座原本已經被潮流遺棄的舊房舍,重新有了時代新使命。在臺北這樣一個大都會裡,因為熱情的匯聚、發散、交流,凝聚成為一項可以實現的理想,開拓出一個魅力無窮的空間。即使你不是臺北人,也等著你的參與……。

 

前世 今生

 

英法聯軍,清廷戰敗,咸豐8年(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臺灣被迫開港通商。同治元年(1862年)淡水首先正式開關徵稅,直到同治4年(1865年)1月,基隆、打狗、安平等南北四個口岸全部開放。美國雖是最早要求臺灣開放貿易,但在臺灣設立外國領事館,卻是以英國最早,其次為德國、荷蘭,他國大多委託英國在臺領事代理。美國初期以駐廈門領事兼辦臺灣事務,直到同治13年(1874年)才設常駐副領事於旗後(今高雄),同時以英國駐淡水副領事兼任美國駐淡水副領事。    

 

日治初期,明治30年(1897年) 3月,美國始置代辦領事一員,隸屬長崎領事管轄,館址設在淡水,以達維遜(James W‧Davidson)擔任該職。明治31年(1898年 ),領事館遷至大稻埕建昌後街隆興洋行內( Smith Barer & Co.)。

 

大正2年(1913年),改設正領事一員,駐大稻埕千秋街33番地華利洋行內(Filed Hastus & Co. );大正5年(1916年)11月17日,駐臺灣領事館改稱「駐臺北領事館」。不久,館址遷移至臺北市大正町(今中山北路二段東側)2丁目24番地。昭和元年(1926年),由「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在臺北市御成町4丁目9番地,即今台北之家所在地,建立領事館,之後一直沿用到戰後。新領事館地基面積有375坪,係美國政府向臺灣土地建築公司租用,因此美國一度欲購地擁有,但為臺灣總督府婉拒。當時,臺北御成町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二段),為城內通往圓山神社的主要道路,昭和16年(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兩國宣戰,領事館業務即日停辦。

 

中美 關係

 

二次戰後,民國35年(1946年) 4月,美國開辦駐臺北領事館,兩年後升格為總領事館。民國38年(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美國於同年12月30日,任命師樞安( Robert Strong)為駐臺北總領事館領事,不久裁撤,改設大使館,館址初期暫設在臺北市重慶南路2段4號(前故總統嚴家淦官邸),之後再遷中正西路116號~118號為正式館址,另設海軍武官處於中山北路2段18號現址。  

 

民國39年,(1950)藍欽〈Karl L.Rankin,1953-1957〉為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臨時代辦暨公使,並於民國42年〈1953〉由艾森豪總統指派昇任為駐華大使,藍欽大使選擇這棟外觀典雅且綠樹環繞的建築物做為官邸。其後之五任大使莊萊德〈Everett F.Drumright,1958-1962〉、柯爾克〈Ian G. Kirk,1962-1963〉賴特〈Jerauld Wright,1963-1965〉、馬康衛〈Walter P.McConaughy,1966-1974〉、安克志〈Leonard Unger,1974-1978〉等人皆居於此。

 

民國67年(1978年),「中」美建交,翌年1月我政府中止對美外交關係,美國駐臺北的大使館於2月28日關閉。民國68年(1979年),美國完成「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 Act),同年4月16日,設駐「臺北辦事處」開始辦公,兩國繼續非官方實質關係往來。

 

民國43年〈1954〉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民國46年〈1957〉美軍事顧問團上士槍殺劉自然事件、民國49年〈1960〉艾森豪總統訪台、民國60年〈1971〉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民國68年〈1979〉中美斷交等事件,皆與本建築物與歷任大使息息相關。歷任大使對台北的文化藝術亦相當關注,黃君壁、藍蔭鼎、余光中、陳若曦等皆曾是官邸座上客。故此建築不僅是中美關係的見證,也是臺北文化發展的地標之一。然而,隨著1979年中美斷交後,領事館於該年度 2月28日關閉,最後一任大使安克志離台,建築物始正式關閉使用。

 

內政部於民國86年〈1997〉2月20日指定本建築物為第三級古蹟。

 

建築 風格

 

外觀為白色的二層樓洋式建築,風格類似美國南方的殖民式樣,平面略成方形,入口朝北,東側突出迴廊可供遮蔽之用,室內則採中央走廊梯間佈局,廊柱為簡潔的希臘柱式。

 

蛻變 成家

 

從民國68年(1979年)到民國86年(1997年)的十八年間,這棟建築物處於荒煙蔓草中,閒置多時,成為第三級古蹟後,為妥善維護古蹟空間,由臺北市文化局疾呼奔走,經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新台幣六千萬元,將建築物本體修復後,委託由侯孝賢導演擔任理事長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經各方審慎規劃後,決定將其活化為以電影文化為主的藝文空間,本建築物定名為「台北之家」,並於民國91年(2002年)11月10日正式開館。

 

舊園 新意

 

一處原本荒蕪的美麗庭園,在古蹟活化、新生的理念下,舊物加新意,夢想在此完成。

 

【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將台北之家的經營主題定位為「結合古蹟魅力與電影藝術,成為創意交流的場域」。希望為國內藝文創意產業工作者提供一個聚會場所,一個創意的發生點。透過影展、講座、工作坊等各種活動,讓跨領域的意見得以交流,進而激發更多創意。期待古蹟空間與電影結合,產生新的樣貌,讓古蹟的歷史意義結合影像藝術,增廣文化視野,並涵養文化深度。

 

台北之家
電話:02-2511-7786#660
地址: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十八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