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勢寮保安宮

Author: 北勢寮保安宮 2016-05-30 13:24:06 Views: 602

 

 

北勢寮地名的由來是由於該地的地號為北勢,故稱為北勢寮。

 

 

 

據稱春日鄉的原住民早期即住在現今保安宮附近,後遷往士文、古華居住,但仍常常回保安宮前與平地人進行商業交易,故保安宮在早期即為一商業集散地。

 

 

亦有一說法即目前保安宮所在地為北勢寮村莊外圍,保安宮往漁港的地方皆為墓地,經過時間的演變村內中心才慢慢往保安宮處發展。

 

 

關於保安宮的建築歷史,文獻及訪談整理如下。

 

 

明朝永曆十八年(永曆帝已於前年駕崩雲南,台灣當時係明鄭經略,所以仍奉明正朔)西元一六六四年,本庄(北勢寮部落)位置東山曠野,西海滄茫,地方十分貧瘠,民俗刁悍,僅住幾十戶人家,概營捕魚兼農業、伐木等為生,凡砍諸木均歸柴寮經由漁船渡運承天府販售為業。

 

 

緣因時值冬春,雁影樹寒,梅香破臘,船艘出入頻繁,其中一人上陸提淡水儲存,適逢內急,乃將身帶「保生大帝香火」暫懸樹上,後因急趕上船而忘將香火取回,天運也。

 

 

合讓三真人鎮守於此,以應宏法濟世,享受萬代香之福運。

 

 

正當寂靜萬籟俱灰的深夜,天上繁星點點,本庄先民楊開山(現楊秋德先祖,楊秋德現居保安路42號)正忙於海上捕魚作業,無意間望向陸上,發現一盞燈光燦爛,莫名其妙,並好奇心使然,乃草草收拾漁具,急於上岸就近觀之,始知一方木造香火,上書「白礁保生大帝香火」字樣,楊開山乃誠奉回自宅,朝夕恭奉參拜。

 

 

雍正五年-1727年。

 

 

流光轉逝未幾星霜,神靈顯應,參拜信徒日增,為應廣大信徒參拜之便,乃共眾資金新雕金身,並設神壇,以應真人普渡濟世之聖職。

 

 

清乾隆二十四年,清加徵三成大租,致引起民怨而發生抗繳事件,震驚鳳山縣令,凌大老乃親轎南下,最初直到楊宅詢問未果,後轉進本壇而與庄民發生糾紛,引起雙方衝突,凌大老自倚官職在身,英氣勃勃,趨前踏入指神像辱罵賊佛,以辱庄民,後更預進躍達靴尖之際,忽見神靈顯赫怒髮沖鬚,額中露出汗珠,凌大老見情不妙,趕緊伏身下跪,點頭稱罪,祈得真人赦罪而感激無盡,隨即起轎回縣,轎至本庄大條巷口,忽然被庄中強漢名謂「十八虎」埋伏,意圖謀刺,幸賴真人神通廣大,抑制武器未能得逞,轉禍為福,消災殃而息事。

 

 

抗繳事件後,香煙繞梁日增鼎盛,地方信徒自動奉獻田園拾餘項,聯招會友十二人,組成大道公會,輪流耕作虔誠供奉神像。

 

 

乾隆五十年,北勢寮庄民楊光興募捐,建屋二間(額保安宮)供為保安宮「開基本壇」,並把自家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獻給眾信徒作為庄神(現中寮村第四鄰陳源雄碾米廠舊址)。

 

 

道光年間,清廷為了剿番安民,特派王大人進駐本庄(王開俊大人為武將,故又稱為王將軍),王大人每遇剿番出征前夕,總虔誠禮拜真人,恭請真人降壇指示,王大人自得真人指示,每戰皆捷。

 

 

為感念真人恩澤,特親自勘查點穴一吉地,以供日後真人擴大廟宇遷建之用地。

 

 

王大人後因誤釋真人指示,真人指示應寅時雞啼時分進入征番,但王大人之妹提早弄雞啼,遇番人坐長位(意即埋伏),不幸中了番人詭計,身中十餘箭氣絕身絕身亡,然身卻訖立不倒,地點應為今獅子頭或內獅處。

 

 

時人敬其忠通愛國。

 

 

持建廟塔一座於今南勢湖公路西側,塔為三層磚式建築,上標一”王”字,現塔外觀已洗石子,外建一寺廟鎮安宮,朝夕參拜以念忠魂。

 

 

咸豐年間,本庄農作物發生蝗害,作物被摧殘無數庄民公議,恭請真人御親臨田野,趕蝗蟲於北勢溪順水流經出海,從此作物欣欣向榮,庄民免受飢餓之苦,這均賴真人慈悲救世之仁懷。

 

 

清同治六年,本廟宇自開基本壇遷建於王大人勘察之吉地,即現今廟址,廟號即延用「保安宮」迄今,據聞建廟者為連池師(音譯),連池師係澎湖人,建廟時因對保生大帝不敬,廟建好後不久即死亡。

 

 

因廟建於雙叉路口正中央,耆老傳言其位於剪刀路口,鎮守了村中不祥之地,因此神靈至今更增其威靈赫顯赫,香煙不斷。

 

 

亦有一說法為當時現今廟址為村庄外圍,村庄外圍皆為墓地,池王爺會(李、池、吳)之池府王爺,配合大道公於該地鎮陰,而池王爺於較外圍處(今越仔寮)以為護衛。

 

 

光緒三年,民眾被恩大德庇佑,地方士紳楊光興、吳天就、王山情、黃法、陳秋江等敬獻「神靈赫奕」牌匾一面。

 

 

光緒五年,夏日都司信官吳卲猷奉旨南巡被佑,恭獻「福庇無疆」牌匾一面。

 

 

光緒六年,山地十八社番再度擾亂北勢寮庄,並經常攻擊進犯干戈不休,本庄特僱巡圳丁十八人負責圳水之流通供民需,並警示番人出草。

 

 

如遇番人大隊人馬時,真人本營神兵自然顯出神相,幫助巡圳丁戰鬥,奮揚威赫,驚動番人,膽破心驚,不戰自退。

 

 

現本宮除了庄內五營神祠,田野外另有五營即是明證,而外東營之張公元帥為真人指派為鎮守水源地。

 

 

民國十六年,保安宮經建花甲之歲月,簡陋狹窄,因此庄中士紳及信徒計議改建,建廟中途經費不足,籌備委員會要求信眾加三成捐獻,使貧苦信眾正愁資金來源之際;民國十七年農曆三月下旬,於環島皆稀,捕不見一魚苗(虱目魚苗),惟北勢寮近海莫測無數巨獲(士文溪口至番子崙)民眾歡喜異常,感謝之餘踴躍捐獻,使建廟工程得以順利完成,日後謂「保生大帝加三成興」;斯此更覺威靈感應,神機遠大之象,雪鴻千古,令人銘佩不已。

 

 

民國十八年正月,本廟改建竣工,廟貌輝煌壯麗一新,當時改建廟宇所偏土木工匠,並採購建材等均由真人御駕親臨全島或唐山內陸,到處選擇不謬。

 

 

據村中耆老表示真人化為身穿黑衣,手執煙斗的老人,至古華、台南府等地,預訂建材,十二會內成員至該地購買建材時發現真人早已選購;亦有傳說指出本廟大樑木材,是由大陸漂流到北勢寮外海。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本庄時遭美軍機轟炸之苦,每當危急之時,大帝(真人)均能速顯神威,炸彈落地無一爆發,庄民生命財物得以免遭轟炸浩劫。

 

 

       民國六十二年,保安宮年久修,廟頂逢雨必漏水,庄中信徒再議重修廟頂,正逢寒冬之際,全省鰻苗絕跡不見縱影,唯獨本庄鄰近海域捕鰻苗甚豐,廟頂工程得能早日完成,真人神跡再次展現無遺。

 

 

綜觀保生大帝(吳真人)開基至今,歷經三百多年悠久歲月,如要細數真人救世渡人之神跡,實不勝枚舉。

 

 

惟再祈求保生大帝─吳真人,再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收,漁船滿載而歸;家家戶戶虔誠供奉保生大帝,濟世神恩也。

 

 

註(一):註: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後,日本惟恐本省同胞受民族意識的影響,而阻礙皇民化運動政策之推行,因而大肆搗毀寺廟,北旗尾北玄宮亦難逃惡運,全遭拆毀,所有材料石塊均被強制運去建設防空壕等戰備設施,不幸中之大幸為宮中全部神像事先都為住民藏於安全處所,得保存至今。

 

 

(潮洲忠主宮也遭再破壞)。

 

 

註(二):內溪圳以前北勢寮部落飲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源頭,其由士文溪流由古華山邊分支(築水霸堵坑),由於內溪圳必須過山界(番社),擋水霸必須取木柴樹枝,因此常與山胞發生衝突。

 

 

北勢寮部落居民為保護水源區均派十八位身材體壯的平地人巡山取水,但也經常與山胞衝突有傷亡事件發生,傳說北勢寮奉祀神明保生大帝時常顯靈派五營大兵將協助守護水源區頭,甚至派張公元帥鎮守水源區源頭─內溪圳。

 

 

這座廟宇(外東營)現今仍存在(古華村),從此雙方就相安無事,平地人的取水就不再受山胞的阻撓而源源不斷了。

 

 

漏圳、新田圳,俱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一里,源引率芒溪上游,西行七里許,仍入本溪合流,共灌田三百十一甲。

 

 

乾隆五十四年,楊光興開築。

 

 

(鳳山縣采訪冊)註(三):保生大帝加三成興建廟途中欠三成經費時,在民國十七年農曆三月下旬,全島沿海捕不見一魚苗,唯有枋寮沿海自北勢寮的士文溪口至枋寮的苦溪口(現在大庄村海鷗公園邊),這段距離內魚苗特別多(這段距離都是北勢寮人在捕魚苗的較多)。

 

 

又魚苗賣出去的價格比別地方的價格多三倍,魚苗與魚價多三倍,所以就有加三成興的典故。

 

 

北勢寮保安宮
地址:屏東縣枋寮鄉中寮村保安路2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