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Pingtung to Taitung,Taiwan(Part-2) 從屏東到台東(二)

Author: poman 2016-10-06 01:09:29 Views: 463

 

 

我們從高雄市出發,再由屏東縣轉台東縣大武鄉→太麻里鄉→到卑南鄉的知本,車程約4個多小時。本影片已經進到台東縣,從大武鄉到太麻里鄉,再到卑南鄉的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台東縣位於台灣之東南隅,包括綠島、蘭嶼兩個附屬離島。地理位置上處北回歸線以南,東面臨太平洋,地理上之極東為蘭嶼鄉小蘭嶼東端,極西為金峰鄉南大武山,極南為蘭嶼鄉小蘭嶼南端,極北為長濱鄉織羅山。縣轄境南北兩端之跨距長達176公里,是台灣最狹長的縣份,全縣總轄區面積為3,515平方公里,佔台灣總面積之9.78%,僅次於花蓮縣與南投縣,居全台第三大縣。
台東縣行政區域劃分為一市、二鎮、十三鄉,分別為台東市、成功鎮、關山鎮、長濱鄉、海端鄉、池上鄉、東河鄉、鹿野鄉、延平鄉、卑南鄉、金峰鄉、太麻里鄉、大武鄉、達仁鄉、綠島鄉及蘭嶼鄉。
人口結構豐富而多元,有閩南、客家、外省族群,更擁有阿美、卑南、魯凱、布農、排灣、雅美(達悟)、葛瑪蘭等七大族群,原住民人口佔全縣人口約三分之ㄧ,台東人數約佔全國人口數百分之ㄧ。使得今日的台東,呈現出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風貌。
台東古稱崇文,在清代設台東直隸州,光復後設台東縣,早年有「後山」之稱。但因地處東陲、開發較晚,卻幸運保留許多特有的純樸與自然景觀。台東縣將成為國際級的「東方夏威夷」。
台東縣的氣候,既受制於大區域之地理環境與氣候系統,復因局部地形錯綜複雜而變化多端,饒富特色,而影響台東縣氣候型態之主要因素有四:即緯度、海陸位置、洋流與地形。北迴歸線通過台東縣境極北附近,依一般之氣候分區,台東縣全境(平地)皆屬熱帶氣候範圍。
沒有工業污染的台東,農產富饒,全省聞名,著名的地方特產有池上米、關山米、金針、香菇、洛神花、鹿野福鹿茶、太峰高山茶、釋迦、柑橘、香丁...等,此外,又因地處太平洋黑潮暖流經過之海域,漁業資源豐富,盛產九孔、龍蝦、柴魚等珍貴海鮮,到此一遊時別忘了一飽口福。
大武鄉位於台東縣南端,北與太麻里鄉為鄰,南與達仁鄉毗鄰,東濱太平洋,背靠中央山脈。全鄉面積69.1454平方公里,人口數為六千六百餘人。歷史沿革:大武原稱巴塱衛,為「拿棒子打」之意。早年排灣族自中央山脈東移至巴塱衛溪口(今大武溪)附近時,為避開無法利用之沼澤濕地,需用棒子打地以鑑別之,因稱此地為「巴塱衛」。大正九年(1920),在台東廳下改設大武支廳、大武區。昭和十二年(1937),日政府為推行其皇民化,更改建制設台東、關山、新港三郡,本鄉屬台東郡下之大武庄,包括現今之大武及達仁兩鄉。光復後,政府將原大武庄山區部份劃出為達仁鄉,平地部份為大武鄉,鄉治初設大武村,後為配合漁港之開發而遷至尚武村。
太麻里鄉位於台東縣南端,北以知本溪與台東市、卑南鄉接壤,南鄰大竹篙溪與大武鄉為界,西與金峰鄉、達仁鄉兩山地鄉毗鄰,東臨太平洋。全鄉面積96.6522平方公里,人口數約一萬四千人。歷史沿革:「太麻里」在清代文獻中稱為「兆貓裡」、「朝貓籬」、「大貓狸」、「大麻里」等,日治初期始稱太麻里」至今,原住民稱讚為「太陽照耀的肥沃之地」。太麻里鄉位於知本溪至大竹高溪之間的沿海沖積扇上,其中以太麻里溪出海口的三角洲最大。往太麻里沿途,都有美麗的海灣相伴,千禧曙光、金針花海、金崙溫泉、釋迦王國、排灣族文化...這些特色使太麻里四季皆美。全鄉自然資源豐富,居民生活以農、漁業為主。近年來,在鄉民的努力之下,休閒農業觀光蓬勃發展。(日昇之鄉,太麻里海邊為千禧年與全球同步衛星連線跨躍二000年迎接第一道曙光的地點。)
卑南鄉位於台東縣中西部,為花東縱谷平原的南端,面積為412、6871平方公里,人口二萬多人,屬於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之間的夾地。東臨太平洋與台東市,西倚中央山脈與延平鄉及屏東縣相接,南以知本溪毗連金峰鄉及太麻里鄉,北接東河鄉及鹿野鄉,東南面臨太平洋,均以天然山脈毗連為界。歷史沿革:卑南鄉境內多山地、丘陵,平原甚少。這裡原為卑南族游耕狩獵的天地,荷蘭人治台時期,即已稱雄東部。清代文獻亦有「卑南八社」的記載。本地地名源自卑南族語Puyuma,為「獲得貢物最高位階的尊稱」。日治時期卑南鄉屬台東郡台東街管轄,光復後,始由台東鎮劃分創設為鄉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