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坑孝女廖氏嬌紀念碑

Author: 安坑孝女廖氏嬌紀念碑 Views: 659

 

 

孝女廖氏嬌紀念碑位在新店市安忠路36號,安坑國小校園內。十七世紀前,今新店市內挖子、外挖子一帶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秀朗社」,也稱「挖仔社」的領地;山地則是泰雅族的活動範圍。十八世紀漢人入墾此地時,取地名為「拳山」,稱為「拳山堡」。 「新店」地名的由來多元,主要一說是因嘉、道年間漢人開發此地,於碧潭東岸今新東、新西二里間興建店舖成街,為有別於大坪林「店仔街」而稱為「新店」。行政名稱的使用,則始於1909年「新店支廳」的設立,1920年改為「新店庄」,光復後改「新店鎮」,1980年又改制為「新店市」。 「安坑」原稱「暗坑」,原意林木蒼鬱的山谷,是秀朗社的土地,漢人初拓時稱「暗坑莊」,嘉慶六年(1801)業主林家覺得不雅,遂改名「安坑」。安坑地區內外五庄的墾民,大多為漳州籍,參與二城、三城者,以漳州詔安的廖家為最大主幹,是安坑的大姓。廖家初期以種山覽煙草為主,光緒以後則改經營茶和相思樹林為主。人才輩出,熱心公益,深受肯定與稱讚。 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初期,此地是抗日義軍轉進的基地,抗日事件頻繁,直到1903年,新店一帶才漸趨平靜,1899年9月因為將景尾分廳遷移到新店設立「新店支廳」,於是,新店成為文山區最繁榮的地方。 日本統治後,第一要務就是教授臺人日語,讓臺人成忠誠良順的日本臣民,因此,普設國語(日語)傳習所及分教場,1899年,各地的國語傳習所改公學校,專供臺人子弟就學,學校特別重視日語教學。明治三十一年(1898)十月一日首先設立「新店公學校」(新店國小前身),三十九年(1906)九月二十日又設「新店公學校安坑分教場」,即「安坑國小」的前身。孝女廖氏嬌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 孝女廖氏嬌生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世居臺北廳文山堡安坑庄。廖家非常貧窮,父親廖憨豬、母親李景、祖母蔡和三個人眼睛全盲,姐姐又是個啞巴,兩個年幼的弟弟還小,需要扶養,全家生活處於極端的艱苦,她雖然身陷苦境,從不沮喪,力求上進,平時讀書勤奮,品學兼優,每天於上學之外,就到附近山上撿拾柴枝或打些零工來貼補家用,鄰里無不稱讚。1915年,某天放學後上山撿柴,不幸被倒下的大樹幹壓傷,數天之後因傷重不治,年僅十三歲。同年十二月二日,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下村宏頒褒揚狀,並立碑於安坑公學校,作為楷模,民國91年4月8日,經公告為縣定古蹟(100年6月15日更名公告為市定古蹟),名昭史冊。 ?

 

 

 

 

安坑孝女廖氏嬌紀念碑
地址:新北市 新店區(新店市)安忠路36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