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石刻

Author: 大埔石刻 2016-10-18 09:24:26 Views: 656

 

 

馬祖列島中的東莒島(又名大埔島),位於閩江口外海,地理位置重要。

 

 

 

該島明代時名東沙島,曾是倭寇侵擾的地方。

 

 

據中國史籍記載,日本倭寇騷擾中國與朝鮮沿海,起於元代,終於明末,前後四百多年。

 

 

對中國東南來說,倭患最嚴重的是明代嘉靖、隆慶年間。

 

隆慶之後,當萬曆皇帝在位的四十八年內,倭寇入侵危機始終存在,而小股倭寇對閩、浙、粵等省沿海的騷擾,持續了幾十年。

 

其背後動機是貫徹德川家康以倭寇騷擾,迫使中國方面放棄經濟制裁的政策。

 

萬曆37年(1609),日本控制了琉球,繼續南進,船隊出沒臺澎一帶。

 

44年(1616)由長崎代官村山等安之子,村山秋安率領13艘戰船謀取臺灣。

 

以後遭到浙江水師的圍攻,加上遇到大風,船隊飄散,長期流劫東南沿海。

 

其中進入福建水域的倭寇由明石道友率領二艘船艦,進泊東涌島,並擄掠一名刺探倭情的士人董伯起,作為談判建立關係的籌碼。

 

另一方面村山等安見其子久出未歸,又派出桃煙門率領船隊前來尋找。

 

桃煙門航抵中國沿海尋人,與明軍發生衝突,但困未尋找到人,不敢回去。

 

翌年五月,進入福建海域,遭到福寧州水師追擊,又遇到颶風,倉惶逃竄中,三艘大船在東沙島礁石上破碎擱淺,只得上岸,搭寮安頓。

 

  福建巡撫黃承玄得知消息,迅調各路水師前往東沙圍剿,水師首領由參將沈有容擔任。

 

眾船齊聚,水師官兵將東沙島合圍,合勢仰攻,砲轟輪炸,燒其寮舍,並且採取誘降策略,雙管齊下,桃煙門等倭寇終於整隊投降。

 

東沙之戰是明代東南平倭歷史上捕獲倭寇最多的一次,因此福建民眾無不以此為奇功,詩人們更是熱情地寫詩歌頌。

 

所以沈有容的好友董應舉崇功勵勇,於崖腹刻石以紀事志功。

 

大埔石刻位在東莒島南邊崖腹,面積約2.78平方公尺,上鑴刻41字,分七行,每字約為22公分,筆勁有力。

 

這一石刻不但是明代遺物,也具有研究價值,而且還有紀念意義,約略說來有三項意義,1.它是明末東南中國人抗擊倭寇俘敵較多之戰役見證,2.是明末抗倭名將沈有容的紀念物之一,3.也是明末名臣閩人董應舉的遺筆之一。

 

因此內政部於民國77年(1988)11月11日指定為三級古蹟。

 

大埔石刻
地址:連江縣莒光鄉大坪村大坪段620地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