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興火車站

Author: 勝興火車站 2016-05-22 11:18:58 Views: 680

 

 

舊山線鐵路三義到豐原路段,是台灣縱貫鐵路地形最崎嶇的一段,山丘、河流阻隔,工程艱鉅,進度緩慢,從1903年起,整整花了近5年,到1908年(明治41年)才完工,台灣縱貫鐵路此時才全線通車。

 

 

 

勝興火車站的前身是「十六份信號場」,於1908年(明治41年)設立,「十六份」是勝興舊名,早年山區盛產樟木,先民曾在當地設置16座蒸餾樟腦的爐灶,因此而得名。

 

 

「信號場」就是「號誌站」,主要辦理上下列車交會運轉業務。

 

車站建築主體於1912年(大正元年)3月31日興建,最早式樣為一層樓木造兩水波屋頂,日式屋架,鍍梓鐵板,土庇11坪,木構架上覆亞鉛板。

 

1930年(昭和5年),因為山產運輸需要,十六份信號場改為十六份停車場,開辦客貨運業務,當時貨運業務繁忙,遠在大湖地區出產之木炭、香茅油、水果等,皆由本站運出。

 

1935年(昭和10年)中部大地震,十六份停車場到台中間的舊山線鐵路橋樑、隧道受損嚴重,停駛整修3年,到1938年才恢復通車。

 

台灣光復後,車站附近設勝興村,1958年(民國47年)十六份驛才正式改名為勝興火車站。

 

1973年(民國62年),增設167號誌站及兩處安全側線,並架設電氣化設備。

 

台灣經濟產業結構改變,加上公路交通發達,勝興火車站貨運業萎縮,1983年(民國72年)勝興車站停辦貨運,專辦客運。

 

勝興火車站標高402.326公尺,為台灣縱貫鐵路最高點,三義到后里舊山線是西部幹線最陡峭路段(坡度達25╱1000),早年蒸汽、柴油火車頭馬力不足,經過這段路,速度奇慢無比,下雨天還會後退,有時要有兩台蒸汽火車頭,前拉後推,天雨鐵軌還有鋪砂,增加車輪摩擦力。

 

勝興村搭火車通勤就學、上班的住民,為節省勝興站下車再走路回家的時間,經常趁列車爬坡「龜速」時「跳車」,有些司機善體人意,還會刻意放慢速度,方便大家。

 

除了乘客可以跳車,連米袋等貨物,也衍生一套「丟包」卸貨的專業功夫。

 

舊山線鐵路三義到后里段單線設計,而且設施老舊,台灣鐵路局執行改線工程,截彎取直設計新山線鐵路與雙軌化工程,1998年(民國87年)9月23日新山線鐵路完工通車,列車改線,舊山線鐵路、勝興站功成身退,從此走入歷史。

 

勝興火站於1974年曾擴建運轉室,1996年曾全面整修,但主體結構、格局、材料,均維持原貌、原材料,但無論其海拔高度、建築歷史,在台灣鐵道歷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

 

1999年,苗栗縣政府辦理古蹟評鑑審查作業,公告指定勝興火車站為縣定古蹟。

 

值得一提的是,部份評審委員認為其有國定古蹟的價值,除了車站主體,廣場、月台、主副線鐵軌、倉庫、道班房、油庫也一併納入古蹟。

 

勝興火車站
地址:苗栗縣三義鄉勝興村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