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觀音亭

Author: 馬公觀音亭 2016-06-08 18:54:47 Views: 762

 

 

澎湖馬公觀音亭,位於今澎湖縣馬公市中興里介壽路七號。

 

創建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為澎湖縣佛教信仰聖地,香火鼎盛,建亭至今有三百年之久。

 

 

民間相傳,明朝末年,觀音大士見媽宮港風景秀麗,下凡佇足,居民即於該地建亭,即為今之觀音亭。

 

故創建之前,可能已有小亭。

 

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游擊薛奎創建而成為正式廟宇,主祀觀音大士,自建亭之後,亦歷經多次興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即曾重修。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通判陳銓與澎協馬蛟等官紳勸捐,撤基重建。

 

至嘉慶十年(1805年)澎湖鎮副總兵官王得祿等亦勸捐重修。

 

另外,澎湖民眾自古以來以海為田,身家所繫,莫不乞求海上平安。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之下,氣候海象,至關重要。

 

為求人民往來海上,穩渡波瀾,通判蔣鏞等官紳乃於道光六年(1826年)倡捐,擇觀音亭東邊舊廂房拆屋,另建龍王祠。

 

自此,觀音亭除正殿外,西室為省善堂,東廂則為龍王祠廟。

 

道光初年,亦有鄉紳劉元買瓦店一座助香油之資。

 

光緒元年(1875年)貢生黃學周等鳩資重建。

 

光緒十年(1885年)觀音亭毀於中法戰爭的戰火,戰後重建,於光緒十一年(1886年)建成。

 

至光緒十七年(1891年)總兵吳宏洛捐資補修,不久,遭遇甲午戰爭,日軍攻澎,又慘遭破壞。

 

兩遭兵災,損失甚大。

 

日本治臺後,澎湖紳民於昭和二年(1927年)再度重建,阱挩龍王祠於西側,並增築福德祠一所。

 

昭和四年(1929年)上元節鄉紳薛佛然、王步程捐獻晨鐘暮鼓一組。

 

光復後,觀音亭除仍為居民的信仰中心之外,也成為風景勝地「西瀛勝境」之一。

 

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中國佛教會澎湖分會成立於此,觀音亭乃成為澎湖佛教聖地。

 

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廟宇因年久蟻害嚴重,各方集資修建。

 

此次重修形成觀音亭建築之現狀。

 

觀音亭所祭之主神觀音大士,自建亭以來,多傳顯靈神蹟。

 

例如中法戰爭中,法軍攻佔澎湖,觀音亭亦傳出神蹟,保護居民免受兵災,之後甲午戰爭時亦然。

 

觀音亭之建築特色為兩進雙護龍帶天井、拜亭的格局。

 

縱深作兩進式的安排,即山川前殿與正殿。

 

左右護龍緊貼於五開間的山門兩側。

 

另有正六角形鐘鼓樓一座。

 

大殿兩側有龍王廟與養慈堂兩處翼殿。

 

建物主要以傳統大木構造作成,唯部份位置曾於近代整修時改以鋼筋水泥的柱樑。

 

另外,亭內有一石塑大獅子,形制特殊,全臺少見。

 

馬公觀音亭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興里14鄰介壽路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