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文化園區

Author: 鐵道文化園區 2016-05-25 16:46:38 Views: 776

 

 

文化館介紹:【鐵道園區再生】自2002年起,文化局、鐵路局與許多文史工作者、專家學者、社區里民等,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的保存及再生積極奔走,終於在2002年9月將它登錄列入花蓮縣歷史建築,並積極進行緊急搶救、文史調查、硬體修復及再利用規劃、人才培訓等。2003年並持續將周邊的「蒸汽火車加水水塔」、「處長宿舍」設施登錄為歷史建築,並計畫推動蒸汽火車復駛計畫;2005年也將周邊的「舊花蓮工務段」及「舊花蓮警務段」等相繼爭取列入歷史建築,使舊東線鐵道基地遺址版圖更形完整,亦獲得花蓮縣政府、花蓮市公所及鐵路局等單位的支持,紛紛規劃及修復舊站前噴水池、鐵道遊廊及洄瀾之心-陽光電城等計畫,使這些鐵道景觀像珍珠般串連了起來。【園區未來願景】「鐵道文化園區」的規劃願景:1、改造閒置鐵道基地為台灣具本土人文與國際特色的窄軌鐵道觀光遊憩區。2、保留基地歷史原味,融入新時代觀點,凝聚當地居民意識,培植民眾認知,以達教育與休閒結合之理想。3、結合花東鐵道遊憩觀光,點燃花東地區文經開發潛力。4、創造區域性指標遊憩點,促進當地區域發展,為當地人民謀福利。5、長期動態規劃,使園區成為一個活的遊憩點。鐵道文化園區基地包括:1、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園區(鐵道文化館)+舊站噴水池。2、舊花蓮工務段+舊花蓮警務段。3、蒸汽火車加水水塔。4、舊鐵路醫院(石藝大街)。5、舊火車站機工房等(洄瀾之心-陽光電城)。6、處長宿舍及員工宿舍群。7、鐵道遊廊商圈。鐵道文化園區以鐵道文化館為中心,分期整建,並於2004年7月起逐步開放整修完成之空間,並定期舉辦鐵道相關之會議、展覽、研習與藝文活動等,讓民眾體驗鐵道園區的魅力,並作為未來園區定位與發展方向之參考。【鐵道園區特色】花蓮鐵道文化館早期為掌管花東鐵公路的總指揮所,一般民眾難以進入一窺全貌,如今整修後開放,未來將朝向「多元文化休閒園區」概唸作為活化再利用的基礎,賦予空間新的想像和思考方向。整修完成的舊花蓮工務段、舊花蓮警務段、蒸汽火車加水水塔、石藝大街、洄瀾之心-陽光電城等等,將形成花蓮的新都市中心,整合鐵道文化園區的歷史景觀,成為鐵路觀光文化商圈,建構成為另一種型態的鐵道建築語彙。鐵道文化園區被譽為台灣僅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基地遺址,且園區位於太平洋左岸的花蓮舊市區中心,交通網絡便利,除了已經成為民眾觀光、逛街必到的鐵道遊廊商圈之外,花蓮縣政府規劃之「洄瀾之心—陽光電城計畫」,以開發閒置的六期重劃區(舊火車站區),延續舊鐵道歷史紋理,規劃出具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綠色運輸與地方產業之地景計畫,未來陽光電城將呈現有鐵道入口意向、洄瀾願景館、光電展示館、光電咖啡廊道、光電童玩區、鐵馬道及陽光車站等,未來將成為花蓮縣文化觀光產業的重心。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日人為勘定與籌劃花蓮港至璞石閣間,長約87.3公里的花東線鐵道路線,建置了「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也就是現在鐵道文化館的前身;主要設有總務科、設施科和輸送科等;作為負責鐵路工程中,管理築路、造橋、挖隧道等工程之統籌單位。1908年,日本國會核准興建花東線鐵路,1943年全線完成後,改組為「花蓮港鐵道事務所」;1909年成立之初,其週邊兼具運務段、工務段、機務段、電務段、警務段等組織,宛如一個小型的鐵路局,負責興建東線鐵路及主管通車營運等業務;加上火車站、公車站、港口等機關設施,帶動了此區域的人潮與商機,週邊產業如雨後春筍般的應運而生,如航運公司、報社、餐旅、飲食、地方特產與百貨業等,成就了東台灣最繁華的地段。1910年「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廳舍落成(但其建築形式、格局已無從考據,現存的木造建築物乃1932年改建而成),佔地約3758.8平方公尺,整體建築風格屬四合院形制之日式辦公廳舍,正廳屋頂為洋式尖塔造形; 1988年3月1日,當時的台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處(前身即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幾經交替變革下,由當時的鐵路局長張壽岑與花蓮管理處末代處長黃傳甲先生主持裁撤儀式,縱橫79年歲月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終於走進歷史。花蓮火車站與週邊設施組織亦一併遷移至花蓮市西區,這片原為花蓮、台東兩縣境內最繁華之商業區便逐漸沒落蕭條。

 

鐵道文化園區
電話:03-8338061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中山路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