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Author: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Views: 673
台灣府城在清雍正三年(西元1735年)築造木柵城時,南門段的範圍為:木柵由大東門往南圍築,內包山川壇後,折向東南,設一座小南門,再轉正南,到了府學文廟前,則設大南門,又向西逆行,到了下林仔轉往北方,直到渡船頭為止。 後於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改木柵為土石城垣的五十三年之間,垂沿府城因採木柵圍築而成,故屢有修繕,其中以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乾隆二十三年(西元1758年)、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等三次規模較大。到了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臺灣發生大地震,城垣曾倒塌了百數十丈,後經修復。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又遭到暴風雨侵龔,致使土石城垣耐不住雨水侵蝕,兩坍塌了大約四分之一長左右,幸經台灣道夏獻綸督飭台灣府周懋琦搶修,並嚴督城工,使「新修者可期一律完固」。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日政府藉市區改正之名且拆毀城門與城垣,在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拆除大西門及城垣,大正四年拆除大北門、小東門、西門城城垣,大正七年小南門及附近城垣也被拆毀,而逃過劫難得以留存的部分卻任其荒廢,雜草蔓生,難窺實物。 現今的南門段,則是自大東門城起,經光華街、樹林街、到大南門城為止,其中一部分還當做國立臺南女中的圍牆。 目前的南門段城垣殘蹟,呈東西走向,在臺南女中圍牆的一段,長約八十多公尺,高約四公尺餘,是保存較好的一段,外觀上很容易辨識出是用三合土以古法砌築,實為難得。 台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當時原設計為泥土牆,後來顧慮到府城春夏多雨,才又在外部添加一層三合土以便保護,斷面略呈梯形,外牆高5公尺40公分,內牆高5公尺 10公分,兩牆高差可形成坡度,以利排水;頂寬4公尺50公分,底寬6公尺,下寬上窄, 可增加穩固性。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電話:886-6-2213597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大埔街97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