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碧潭
Author: 馬妞 2016-12-05 09:42:20 Views: 781
•碧潭最早的命名由來源自新店當地的詩人鄉紳蔡玉麟在與友人聚會吟詩時,以新店的青山碧水創作並且命題為《碧潭》,後來這首詩被收錄於詩刊之中,再加上當時新店風景入選「台灣八景十二勝」行列,因此廣為流傳而成名。
•關於台灣八景十二勝,是1927年台灣日治時期,台灣北部的主要報社《台灣日日新報》根據清朝時官訂八景的作法,以民眾票選方式選出新版的台灣八景,並且在同時另外選出二別格與十二勝作為補充。其中當時的十二勝包括了草山、烏來、大溪、角板山、五指山、次高山、八卦山、霧社、北港、虎頭埤、獅頭山、旗山,但有說法指出當時十二勝中的烏來其實實際上是意指以碧潭為中心的新店風景,也就是上面提及碧潭之名被廣為宣傳的原因。
•戰後,國民政府副主席孫科曾來台遊歷參觀碧潭的景色,並且稱讚碧潭的美景因此在吊橋頭西岸旁的大岩碧上提上「碧潭」兩字留念,至今孫科的提字仍然可以在岸邊石壁上看見。
•除了美麗的潭面外,河岸被暱稱為「小赤壁」的巨大石壁與碧潭吊橋是碧潭另外兩個重要的景點。在19世紀初之前,新店溪今日被稱為大坪林與安坑的東西兩岸間原本是沒有任何的交通路線可行走,最早年的原住民通常僅靠游泳渡河,直到清乾隆年間,因瑠公圳的修築而在兩岸間架設了竹蛇籠之後,就被當作便橋在使用。1881年開始新店溪兩岸間開始有了渡船的經營,從新店溪上游到中游共有廣興渡、小坑渡、礦窯渡、塗潭渡、灣潭渡、小粗坑渡、直潭渡、新店渡、挖仔渡等九個渡口。
•1937年碧潭吊橋正式建成,兩岸之間首次有了固定的交通路線,而原本的渡船仍繼續存在,只是漸漸轉變成休憩遊樂的性質。不過,因為鐵索吊橋不耐侵蝕再加上荷重有限不適合逐漸出現的汽車等重型交通工具通過,因此在1956年時,又在碧潭下游處修築了水泥結構的碧潭橋(當地俗稱碧潭水泥橋以便和吊橋分別),碧潭橋早年曾因新店溪雨季時的凶猛洪水沖毀數次,並經重建與拓寬。1997年8月拱橋結構的北二高碧潭大橋完工,北二高全線通車,變成老中青三代三種不同結構、不同高度、不同用途的橋樑近距離並排橫越過碧潭上空的景色。碧潭吊橋總共歷經三次的修繕而成為今日的樣貌,2000年時因為老舊的碧潭吊橋搖搖欲墜有結構上的安全問題,決定拆除重建,但關於重建後的造型原本有許多爭議,但最後仍以原貌重建的方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