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巖紫雲寺
Author: 半天巖紫雲寺 2016-04-10 08:38:39 Views: 1313
嘉義半天巖紫雲寺,位在今嘉義縣番路鄉民和村二鄰岩仔六號,為一峰巒挺秀,景物清幽的佛教勝蹟。
相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時,有老僧路過番仔路地區(今番路),見此地風景絕異,歎曰:「此勝地也,宜為蘭若」,乃披荊斬棘,結茅於其間,供奉自中國帶來的觀世音聖像。
由於當地遠望時高接雲天,山間之雲常現紫色,遂稱呼此境為「半天巖」,而以「紫雲」為寺名。
紫雲寺初創時產權不明,無寸土可立,以致不久之後,即告廢墜。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住持覺豐和尚「清修苦行,不憚一己之勞,而募十方之緣」,努力重興廟宇,在獲得阿里山通事陳登求等人協助取得廟產之後,終於奠立了紫雲寺發展的基礎。
覺豐和尚之後,紫雲寺歷經第二代曰鐘禪師,第三代璇河禪師,第四代弘泰禪師等住持,燈燈相傳,逐漸成為嘉義名剎,並續有修建。
今存有碑文記載者,為清咸豐五年(1855年)首事郭濯海的勸捐重建活動。
當時紫雲寺歷久未修,以致廟宇倒壞,然因修建工費浩繁,非附近莊眾所能負擔,以致於遲延數十年之久,最後方由郭濯海大力勸捐重建,工程歷時兩年完成,共花費貳仟壹佰伍拾捌元,其中壹仟餘元皆為郭濯海本人認捐,郭並於寺旁興築積慶堂小齋一所。
清光緒七年(1881年)時,紫雲寺信眾自行組成的半天巖佛祖會「長慶班」,曾以香銀一百圓買下山園水田一塊,以每年社租粟壹石作為長慶班會費之用,今存有碑文記之。
日大正九年(1920年),紫雲寺堂構腐朽,又遭震災,遂由鄉紳劉闊、林猛等人聯名募捐修建,此為第三次有紀錄可尋的興修活動。
日昭和十六年(1941年),嘉義地震,紫雲寺幾被夷為平地,時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物資奇缺,寺方無力重修,僅能利用廢材造成臨時殿堂一所,直到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方由信眾劉再生、林橘等廣為奔走募捐,再事重建,至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竣工,遂成今日之廟貌。
紫雲寺為一座兩進式的中型合院式寺廟,主要建築包括山門、迴廊、正殿、鐘鼓樓、廂房和文武殿等。
因寺地高聳,由正前方仰視全廟時,其屋宇起翹,天空線變化多端,整體立面裝飾富麗。
寺廟內外石雕、木雕、泥塑、剪黏等皆頗有可觀之處。
半天巖紫雲寺
地址:嘉義縣 番路鄉民和村2鄰岩仔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