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
Author: 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 2016-03-24 03:50:29 Views: 1591
二鯤鯓砲臺,舊稱安平大砲臺,是對應於不遠的安平小砲臺而得;又因入口城門上方有沈葆楨題額:「億載金城」,故俗稱億載金城。
清同治13年 (西元1874年)各類型不同的?臺建築便如雨後春筍,一座挨著一座的建造出來,充分說明了清政府在加強海防上的決心,就在這個同仇敵愾、方興未艾的自強運動發展期的開始,奉命來臺辦理臺灣等處海防的欽差大臣沈葆楨,也在安平的「三鯤鯓」一帶建造了規模龐大、固若金湯且名閒遐邇的仿西式?臺-(二鯤鯓?臺)。
約當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琉球籍漁民六十九人,因風漂流到臺灣南部瑯橋一帶(今桓春附近),其中三人溺斃,五十四人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悻免於難的十二人,經人由鳳山縣送到府城,再轉往福州經督撫從優撫恤後,遣回琉球。
居心不軌的日本,妄稱琉球為它的保護國,於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發兵,以剿番為由進犯臺灣。
當時清政府一面向日本提出嚴辭抗議,一面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續極治理臺。
沈葆楨到臺灣以後,勘定安平地勢險峻,奏請建造仿西洋式砲臺一座,並延請洋匠法國人帛爾陀設計,以防守海口阻遏日軍。
後來因應實際的需要,改為向海一面設阿姆斯脫郎前膛大砲五尊,其餘各面安二十磅及四十磅,」小砲各四尊。
由廠兵二百七十二名配以洋槍隊駐守。
砲臺建造的方式,是下用磚石砌基腳,上壘土垣,內側築三臺土城壁,周圍設馬路一圈,供橫向聯繫。
砲臺下方,四周圍建言糧房、房、伙食房及彈藥庫等設施。
中央留出空地,做為兵士的操演場。
砲臺外圍掘有壕溝一道,以防敵人攀登土垣。
正門入口是紅磚砌造的矩形城門,中央用圓拱形的隧道式城門洞連通砲臺內。
門外以木橋跨越護城壕,不橋靠城門的一段,用懸吊式橋板,平時供補給通行使用,遇有狀況,只要將橋板昇起,便能遲滯敵人。
可惜木橋結構,年久失修,日治時期毀壞,改為鋼筋混凝土橋,沿用至今。
民國64年(西元1975年)剛好是億載金城建城一百週年,臺南市政府訂為觀光年,大肆修復億載金城,帶動各項觀光產業。
民國70年(西元1981年),臺南市政府開發安平新市區,開馬路、建橋樑、填魚塭,億載金城隨著交通的便捷,再度成為觀光寵兒。
民國72年(西元1983年)內政部公告指定為第一級古蹟,更加肯定億載金城的歷史地位。
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
地址:臺南市安平區光州路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