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1《經典.TV》【咱ㄟ社區】縱谷客家第一庄 花蓮富源社區
Author: TzuchiDaAi 2016-07-21 16:05:41 Views: 631
一九九○年代,當文建會剛提出社區營造的概念時,富源作為花東縱谷中的一個偏鄉,起初並沒有什麼感覺。
「很多社造提到的老人照顧、老人關懷,我們本來就有默默在做啊!」蔡志松是富源社區發展協會的現任理事長。個性爽朗、人高馬大的他,過去在高雄擔任藥廠業務,卻像村裡多數的中生代一樣,因父母年邁,不得不選擇返鄉。幾年前考進鐵路局之後,現任富源火車站的售票員,不賣票的時候,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捐給了社區。
蔡志松說,社造的內涵一開始並不明確,「聽到『營造』兩個字,很多人還以為是要蓋房子咧!」
但衝著某次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說,「就是不懂才要做,才能弄懂!」蔡志松等人決心一試。在此之前,地方上也有所謂的「社區發展協會」,「但那個年代的協會和現在不同,根本僵化不發展。除了是由政府拿錢立案,意在選舉時綁樁外,它也因成員老邁,自形一個世襲般的小圈圈,有想法、想做事的年輕人,都被擋在門外。」坐在富源火車站旁的文化館內,鍾湧春既是協會理事,也義務擔任歌謠班的老師。
既然既有管道無從發揮,眾人索性另闢蹊徑;堪稱是目前協會前身的「蝴蝶谷文史工作室」,於焉誕生。而說到工作室,就非得一提眾人口中的林老師——林興華不可。
「其實富源的社造,很隨緣啦。」今年六十歲的林興華,比蔡志松等人都大上十來歲。自國立藝專(台灣藝術大學前身)美術系畢業後,他曾在秋雨印刷廠擔任經理一職。三十一歲那年,母親過世,他被迫返家一邊做起雜貨批發的生意,一邊照顧父親,閒暇之餘,才有時間畫畫。
儘管如此,以他為首的一批「年輕人」決定投入社造後,大夥還是三不五時聚在小小火車站前的廣場,認真商討,自己能為社區做些什麼?
人口老化,年輕人流失,東西部城鄉差異,這些大事,都不是他們解決得了的。至於「我家的水管破了」、「路口的路燈能不能換個位置」、「隔壁的狗叫得太大聲了」,好像也不屬於是社區營造該管、該做的事。
好長一段時間,一夥人就像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一樣,除了逢人便問:「大家一個月撥出兩個小時,一起來為社區做點什麼好不好?」,也彼此不斷質問,「究竟我們能做什麼?」
就在這過程之中,林興華某次在爬梳史料時,意外地發現富源雖小,卻開發甚早。
「說來慚愧,要不是因為社造,過去我對故鄉的認識,竟然那麼淺薄。」林興華說,原來,遠在清代開山撫番,開闢北中南三路時,中路總兵吳光亮整軍築城的所在,就是古稱「拔仔庄」的富源;而吳光亮當年除了築城外,他所興建的保安宮,供奉城隍爺;過去只要城隍爺出巡,挨家挨戶,總會合力挑大鼓,沿途擊鼓競技。
「村子裡鑼鼓喧天的景象,是過往拔仔庄人的共同記憶;雖然時代改變,敬神的陣頭,逐漸被電子花車取代,」林興華說,「但正因如此,我們才要重振鼓聲,恢復廟會的莊嚴啊!」
就像發現了瑰寶一樣,他們開始四處奔走,張羅鼓陣的各項事宜,最後憑藉著一句,「沒聽過鼓聲的,就不是拔仔庄人」的口號,富源鄉親的記憶,竟真地慢慢被喚醒。
大家交換著彼此的記憶,也商討如何恢復並延續傳統;出來當志工的人越來越多了,除了籌畫鼓陣、重拾鼓棒外,在眾人延伸發想的活動中,就屬馬蘭鉤溪的護溪隊,最叫人動容。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