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1《經典.TV》【咱ㄟ社區】共生新世界 司馬庫斯部落營造
Author: TzuchiDaAi 2016-04-21 15:05:38 Views: 582
上午八點,起床好一陣子的太陽這會兒才真正甦醒,替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海拔一千六百公尺的司馬庫斯部落,披上一層暖意。在擺設各式各樣木雕的廣場上,部落族人陸續聚集,不少人穿著高及小腿腹的雨靴,顯然為接下來的勞動做了準備。
司馬庫斯部落議會(Tnunan)總幹事優繞.依將,以「平安」問候大家之後,取出會議程序單,開始報告今日的工作分配。最後,眾人齊唱泰雅族的「小米播種歌」來結束晨會,再各自前往農田、民宿或餐廳工作。日復一日,將近一百五十位左右的族人,過著按部就班的集體生活。這樣的模式,他們稱之為「合作共生」(慣稱「共同經營」),由此形成的組織為部落議會。
對台灣原住民酗酒、頹敗的刻板印象,在這個僅存二十八戶的小聚落裡,幾乎不著痕跡;再立上醒目的「無菸社區」木牌,強烈宣示司馬庫斯是「上帝的部落」!對篤信基督教的司馬庫斯族人而言,承接上帝的恩典,似乎比他們在二○○三年獲得原住民社區總體營造第一名,來得重要且踏實。
或許是因為,這份恩典,讓他們的生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沒落到共生
相傳司馬庫斯的祖先起源於南投地區,後來因人口漸密而向外遷徙,越過大霸尖山,沿著塔克金溪,落腳於此。僅管困頓,留守家園的後代族人,仍努力從祖先的土地裡挖掘希望。受到台中梨山和桃園拉拉山的啟發,部落改種高冷蔬菜和溫帶水果,盼這些高經濟作物能說服政府開路。但,水蜜桃小有名氣了,路,仍遠在天邊。
直到已故頭目倚岕.穌隆做了一個夢,夢中祖先告訴他,司馬庫斯也有如拉拉山的巨木,未來也能蓬勃發展!
巨木群找到之後,路也理所當然地通了。司馬庫斯成為新竹縣的觀光寵兒,週末假日遊客川流不息,族人回流,一間間的民宿應聲而起。原以為終於麻雀變鳳凰,從此躍上枝頭、名利雙收;殊不知,這塊利益的誘餌,卻讓部落再度墜入長達七年的深淵。
從一九九三年至二○○○年,各家民宿為了爭奪客人,利字當頭,雖具親屬關係卻鬧得水火不容,甚至削價競爭,造成手足情感和經營品質兩敗俱傷。
為了讓司馬庫斯能永續經營,倚岕又做了一次夢,但這回是他告訴自己,須重整部落,帶領族人通往一個美麗境界。在無數的會議之後,倚岕率先捐出自己的三棟民宿作為公共財產,打動其他族人一起付出,為共同經營奠下基石。
在販售紀念品與乾糧的部落補給站裡,倚岕的遺孀吉娃斯正在編織泰雅手環。她去年九月才與罹患肺腺癌的先生永別。憶起共同經營的初創,歷經風霜的吉娃斯緩緩地吐露:「其實當時積蓄也不多,而且都投入蓋民宿了,工作很辛苦,卻要將成果分給大家。」反對的聲音,在部落裡並不少。但先生的一句話,倒也撫平了不滿的情緒:「我們離開世上,也帶不走那些財產。」
吉娃斯娘家在塔克金溪對岸的新光部落,與司馬庫斯同屬泰雅族支系、仰賴巨木資源、經營生態旅遊,差別在於新光部落是各家獨立經營。雖然多少在意為共同經營所做的犧牲,但說起它的優點,吉娃斯倒是頗為肯定:「去年颱風過後,通往巨木群的道路受損,新光部落的人幾個月後才整理,我們一個禮拜就修好了!這裡的事都一起做,比較有力量。」
在外人眼裡,司馬庫斯的「合作共生」似乎十分左派和具革命性,但其實「共享」一向是泰雅族傳統規範Gaga中的文化精神。優繞長老說:「不管是誰抓到一頭山豬,一定要分給部落所有的人。」早期交通不便、出入部落耗時,「在內灣買十斤豬肉,回部落沿途分享,到部落剩下一斤是很正常的事!」優繞藉題發揮原住民的幽默。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黃國超,自學生時期參加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就與泰雅族朋友結下不解之緣,他也舉例:「泰雅族有共食的傳統,不論有沒有血緣關係,大家共用一個灶,圍著它一起吃飯,同時也負有保護這個共同資產的義務。」
這項共同資產,小至一個灶,中至一個部落,大至一整片山林,司馬庫斯重拾了祖先合作共生的傳統,也決心尋回人與土地的連結。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