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屋竹子閣徐屋
Author: 頭屋竹子閣徐屋 2016-02-09 08:44:36 Views: 670
( 必看 ) 採青 懷舊傳統 麒麟舞 馬年初十 @ 馬灣藏館 金濤博藏
難得一遇
https://youtu.be/sNLCEue5cXo
舞麒麟或麒麟舞,是一種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民間藝術。麒麟舞最早源自中原,取形於代表祥瑞、國泰民安的麒麟,相似於舞獅,多在節日、喜慶中出現,有舞,必以樂對,或納入戲中。現流傳於雲南省、河南省、河北省、廣東省、山西省,各地區及族群的麒麟有不同造型,中國最常見的麒麟舞來自客家傳統的客家舞麒麟。現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舞麒麟
根據各方資源來源,一般廣東省的麒麟舞自稱可追溯至明、清時期,這可能與客家人歷史上第四、五次大遷徒有關。歷史時間上亦吻合。而華北地區,有河南、河北省地方指舞蹈起源於春秋、唐。而麒麟舞多在鄉鎮間舉行,亦不排除在民間從圖騰舞起源,在唐以前沒有專司戲樂等的朝代,流入宮庭,命運相似史上眾多技藝,後以種種因素後復迴流鄉市之間。然而,麒麟概念雖自上古時代2500年之久,但其形象至六朝時代方見定形,並成今天所見形象的基調。因此,麒麟舞的舞種和造形,可以肯定與麒麟形象的生、成,及民間舞蹈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麒麟舞取形於代表祥瑞、國泰民安的麒麟,最早可能來自中原黃河流域,現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麒麟舞,來自河北省黃驊市,河南省蘭考縣、睢縣,廣東省海豐縣、深圳市、東莞市,山西省侯馬市;舞種有麒麟采八寶、睢縣麒麟舞、坂田永勝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及樟木頭舞麒麟。另有資料指中國小數民族如雲南省麗江納西族亦有麒麟舞。
習麒麟舞者,在廣東省一帶多見於武館、堂口,取獨立、或融入龍獅隊形式,又或是相對現代化的體育館、武術隊等。
頭部多以竹紮作框,附以彩紙;身以彩布為主,配以尾巴,二人舞蹈。
日本舞麒麟
日本的舞麒麟稱為麒麟獅子(きりんじし),是鳥取縣和兵庫縣的傳統民俗。
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公獸為麒,母獸為麟,據說能活兩千年。性情溫和,身上雖有可攻擊敵人的武器,但不傷人畜,不踐踏昆蟲花草,故稱為仁獸。
麒麟的首似龍,形如馬,狀比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麒有獨角,麟無角,口能吐火,聲音如雷。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此獸才會出現,亦作騏驎。漢許慎《說文解字》:「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
文化
因為孔子出生時,有麒麟顯現,所以民間認為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也把傑出的兒童稱為「麒麟兒」、「麟兒」。此後,民間慢慢出現「麒麟送子圖」之作。作為木板畫,上刻對聯「天上麒麟子,地上狀元郎」」,以此為佳兆。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見徐卿二子多絕奇。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
麒麟一稱為龍之子,屬龍族,瑞獸,與龍鳳龜合稱為四靈,因此麒麟圖案常作為吉祥,仁愛之符號,被中國古代各朝朝政常常常採用。史載漢宣帝在未央宮建有麒麟閣,繪功臣圖像,以表嘉獎和向天下昭示其愛才之心。《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公、侯、駙馬、伯以麒麟作為補服圖案。故稱一品麒麟。清朝時,武職官員一品的補子徽飾為麒麟。
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送給未成年的兒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麒麟與長頸鹿
清代陳璋根據明代沈度原作瑞應麒麟圖臨摹而成的《榜葛剌進麒麟圖》。原作描繪鄭和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由孟加剌帶來的長頸鹿。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隻東非進貢的長頸鹿回燕京,並認為這就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示自己施政的功績。
當時索馬利亞語中長頸鹿叫 giri,「麒麟」即作為 giri 的音譯。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中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閩南語也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鹿」。
日本的舞麒麟稱為麒麟獅子(きりんじし),是鳥取縣和兵庫縣的傳統民俗。
頭屋竹子閣徐屋
地址:苗栗縣 頭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