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文化生活館
Author: 溪口文化生活館 2016-07-29 20:54:11 Views: 751
文化館介紹:一館位於溪口國民小學南側與溪口鄉公所為鄰,週邊有中正路商圈以及老街,連通鄉內聚落、原野與古老建築和廟宇,係溪口鄉行政、文教中心、經濟活動心臟地帶,文化生活館建築除主建築圖書館與展演館及其中央走道外,尚有生態景觀池與多功能文化廣場,各項功能略述如下:。1.展演館、文化廣場、景觀生態池、綠地,呈現溪口地方文化特色,提供民眾參加藝文展演、研習成長、提供社區團體辦理活動與成果發表、及民眾休閒運動的舒適空間。2.展演館:提供民眾多元藝文展演、研習成長等、是提供社區團體辦理活動與成果發表最佳場地。3.文化廣場:提供民眾於本館辦理多元藝文活動。 文化二館簡介:為本鄉舊衛生所改建,於97年9月30日竣工,主要改建目的乃補文化館不足,該館將典藏溪口文史暨以多媒體方式展示溪口文史、該處將營造成為本鄉旅遊導覽資詢中心暨推廣本鄉客家、產業、文化推廣中心為目的,賦予舊建築新生命。
 
 
 
館舍故事:
 
一座嶄新的文化館
在 溪口鄉文化生活館成立之前,嘉義縣溪口鄉的公共建築中,鄉民最熟悉的應屬鄉公所,以及曾就讀的中小學。這些建築擔負著服務鄉民的責任,但沒事,也很難說, 可以或願意,我們相約到鄉公所去走走、逛逛。這類型公共建築提供的是業務上的實際需求,屬於心靈寄託所在的,則是文化館舍。
 
在文風濃厚的農業小鎮裡,溪口鄉立圖書館是重要的文化來源提供者,但因面臨空間狹小的困境,而有改建之議。從圖書館功能轉型出發思考,賦予多元的、複合的文化可能,座落在溪口國小旁的溪口鄉文化生活館,2005年起建,2007年12月28日落成,是溪口鄉的新生寶貝。
 
有風的綠建築
在溪口鄉文化生活館成立之前,溪口民眾原本並不看好這個空間,甚至預言,可能會成為蚊子館。在空間務實使用與外貌美觀的取捨間,設計師為溪口打造一棟,有 著磚紅、樹綠組成的開闊空間,既現代也古典。這棟綠建築,是嘉義縣的第一棟綠建築公共建物,榮獲綠建築的黃金級榮耀,也可說是溪口最美麗的建築之一。
 
屋中,內間則有大面玻璃窗,利用虹吸原理,從地下室的風扇抽出冷空氣在室內循環後,熱空氣再由天窗塔(大煙囪)排出,館前的生態池也有降溫功用。這些透明 大窗戶具通風功用外,也讓坐在裡面的人眼裡直接可以收進外面的綠意。屋頂有著天光灑落,環保也節能。館前規劃的景觀生態池,開館後從調整土質再度開始,逐 漸生意盎然。
 
人走進來,會放慢腳步,和建築一起呼吸。
 
打開一本生活館大書
鄰近沒有高樓聚集,對面低低錯落的舊房子們與新興的展館,一點也不衝突。因為取材自阿嬤家的三合院元素,和周圍農村氣氛融合。
左手邊是圖書館,右手邊是展覽館,文化館共分兩部分。遠看,整個文化館有如一本打開的書,書中不會有黃金屋,也不會有顏如玉,但放著知識與圖書的文化館,等著溪口人扶老攜幼走進書裡。
近看,外牆似乎沒什麼特別的,直到你我以手撫摸,方才感覺到紅磚的厚實溫潤,不是假面貼皮的二丁掛建築。中庭裡,可以是居民交流活動的廣場,開闊到可以直接騎著摩托車或腳踏車奔進,在風雨中可以舒服地脫下雨衣,走進館裡。
視覺上或許有些衝突,摩托車大剌剌地隨意停放,似乎讓優美的建築被干擾。但畢竟空間是要用的,不僅僅是欣賞,就算車輛擠滿中庭,轉念應該開心,代表越來越多人喜歡來這裡。
 
感恩,大家走進來
文化雖然是隱形的,但營運兩年多的溪口鄉文化生活館,讓溪口的文化有了一個實體的「家」,可以把原本散落各地的生活、歷史、記憶,一樣一樣收進來。 溪口鄉文化生活館的館長王秀眉說,溪口人突然覺得有了文化氣息。對於使用率慢慢增加,而且打破了「會被閒置」的蚊子館預期,王秀眉說,高興之外,只有滿滿 的「感恩」心情。
溪口鄉文化生活館,每一天都有著好多人,好多形式的使用,不僅是到圖書館或參與館內課程的人而已。
 
清晨到白天,我們都在
清晨,好幾組練習土風舞、太極拳的團體來到文化館。
七點多,學校鐘響,因位於溪口國小後門,家長與孩子穿越文化館上課了。
午後,三四點,外籍看護們推著坐在輪椅上的長者,一起來這裡,在可以遮陽的中庭裡聊天,讓離鄉的心情抒解。傍晚溪口國小下課,家長來到接送區接回孩子;阿公阿嬤帶孫來散步。
晚上,也有媽媽們來跳土風舞。溪口文化生活館的設立,提供了另一個空間,讓原本散落於學校、社區活動中心或廟埕廣場的溪口人,在文化館聚集。
文化是因人而有而豐美的,若與生活脫勾,文化似乎就變成標本或是口號。
 
書寫溪口
文化館有著一本書的外型,也有書寫下溪口歷史的任務。
2007年年底開館時,溪口鄉文化生活館辦了一個「溪口風華老照片展」,募集溪口的各種照片,眾人翻箱倒櫃找出來,千餘張影像引起很大迴響,至今,仍有長 者在詢問著「那個展還在嗎」。這些老照片編輯出書,定名為《溪口懷舊思想起》,在2009年12月底出版。青壯輩人口外流,多剩長者居住。老化,一直是溪 口的擔憂。
從這個全鄉動員募集開始,文化館繼而請文史工作者幫忙,進行老照片的在地訪問,讓長輩經歷的歷史可以被紀錄累積,化成在地的深度,一個接一個進行,長輩去除心防,說不完的溪口故事。
看起來很安靜的溪口,往昔文化氣味總是習慣藏起來,內斂的像是溪口著名的醃漬鹹菜一樣,要等漫長時間才能打開,才能品嚐出好味道。潛藏不開,就也不會有人知道、分享。
 
從衛生所到客家文化館
溪口鄉文化生活館在2009年10月31日,有了姊妹館:溪口客家文化館。籌備數年,由日式建築風格的舊衛生所改建成客家館,希望把屬於溪口的客家 歷史淵源找回來,讓歷史不再有缺角。溪口鄉客家文化館,成為嘉義縣境內第一處客家文化館。「每當踏上溪口的土地,總有份春風送暖的溫馨……」,開館以溪口 民眾參與創作的「家箱寶」作為特展,以創作來述說對土地的眷戀與厚愛。
館舍不大,先從陳列、收羅文物開始,慢慢的補進溪口客家史。日後,文化生活館與客家館,兩館合力一起為溪口的歷史文化而努力著。
溪口文化生活館
電話:05-2696800
地址:嘉義縣溪口鄉溪北村中山路55號